朱香雪
国际局势多变、投资市场震荡、科技变革加速……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美国畅销书作家玛吉·杰克逊的《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以下简称《意料之内》)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知不确定性的大门,帮助我们把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转化为创造力与韧性的源泉。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奇妙反应:大脑皮层中占比高达70%—80%的锥体神经元会释放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的高阶思维能力。此时,我们的大脑会对新信息更加敏感,记忆力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像给大脑按下了重启键,可以使我们跳出固有思维的牢笼,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问题。正如《意料之内》中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凯布尔所说:“不确定性是大脑在告诉我们‘这里有东西需要学习’。”
那么,我们如何能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做出更好的判断?《意料之内》认为,我们需要打破对经验的依赖,转向更加审慎的判断方式。在多伦多的一间手术室里,作者记录了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位拥有20年经验的外科医生,在肝脏切除术中凭经验判断血管走向,差点酿成大错。而一旁的年轻医生卡罗琳·莫尔顿选择停下来,花了12分钟用超声波重新确认结构,才纠正了这个关键错误。
这个故事并不是质疑资深专家的能力,而是提醒我们:在不确定性面前,慢一点、查一查、想一想,往往能避免“习以为常”带来的盲点。作者据此提出“适应性专家”的概念:真正优秀的人不是对过去经验了如指掌,而是能在新情境中快速调整策略、持续试错的人。
在团队协作中,不确定性则是创新的催化剂。《意料之内》中引用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案例:2007年,一条错误指令的上传差点葬送价值数亿美元的漫游车,项目高层借此召开全员辩论大会,鼓励每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质疑首席任务经理的决策,将危机化为创新的契机。研究表明,20%的“微冲突”对话能有效激发团队创造力,而过度追求共识反而会压抑分歧视角,削弱对潜在风险的检验。允许冲突与质疑的文化,本质上是为团队构建认知的“防雪崩机制”,让不确定性成为打破群体思维的关键力量。
《意料之内》不仅带我们重新认识不确定性的本质,更提供了一套行动指南。诗人济慈曾提出“消极能力”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耐心、不急于下结论的能力。面对陌生任务或复杂决策,人们不必马上给出答案,而应该像侦探一样收集线索、分析可能,逐步找到更优解。
“渐进式验证”是书中倡导的另一核心方法。它将宏大的目标拆解为可测试的小步骤,在每一步都留出调整的空间。例如,创业者可先将创业内容作为副业,根据市场反馈再决定是否全职投入。
提升对不确定性的心理耐受力则需要从日常小事开始“认知脱敏”,比如尝试一道新菜、接受临时变更的行程。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的低风险试错能重塑大脑的压力反应机制,让“不确定性焦虑”逐渐转化为“探索型心态”。
《意料之内》并非让我们全然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而是学会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找到平衡。正如《意料之内》一书所说:“最好的思考始于且终于不确定的智慧。”未来属于那些敢于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的人,他们能将“我不知道”视为探索的起点,在变化中磨练出应对新局的能力。毕竟,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始终充满不确定,而这恰恰是我们超越旧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