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文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增长机会?霍尼韦尔为什么要举办其首次中国增长峰会?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跨国企业如何保持在中国的发展定力?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于7月1日—2日在上海召开2025霍尼韦尔中国增长峰会,这也是这家百年老店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以“战略性创新与增长”为议题的高规格峰会。在媒体群访中,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与记者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中国的发展路径清晰。”余锋列出跨国科技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几大有利因素:中国的营商环境、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产业链配套以及众多的应用场景。此外,他还指出,中国生命科学、造船业、新能源、储能等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具有确定性,“把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分清楚,我们更多考虑的是霍尼韦尔在中国的管理层能做什么。”
在全球环境持续演变的大背景下,霍尼韦尔中国更加重视日益凸显的因素——本土化。从霍尼韦尔的创新回顾展示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创新主要由海外研发团队主导,而近年来,霍尼韦尔中国团队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据悉,霍尼韦尔早在中国成立了专利审查委员会,只要是中国团队为中国客户、中国市场开发的新专利,就优先由中国申请,大幅加快了专利审批的速度,这也是中国团队先行推动变革新的专利申报规则。
一项小小的专利改革,背后是跨国企业“本土化”这个老命题的重新定义——以本土创新锻造可持续增长韧性,赋予“东方服务东方”战略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中国,而是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背靠霍尼韦尔百年技术积累,从洞察需求、研发设计到制造服务,尽可能将相关能力保留在中国本土。”余锋未雨绸缪,“这样的布局使得无论未来形势如何变化,我们的产品、技术都将保持其中国属性,确保我们的能力始终根植于这片土地。”同时,这种“双轮驱动”,让霍尼韦尔既能快速响应本土需求,又能输出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船舶业的迅速崛起,霍尼韦尔开始将智能船控、流体控制、能效管理等公司内不同业务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集成化服务创新。这种内部协同举措正契合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例如,上海某船厂在推进自身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明确向霍尼韦尔提出需求,希望将分散的业务板块技术整合为统一的数字解决方案。客户的需求有效促进了企业内部更深层次的协同与集成。这是企业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生态链合作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
“我们特别高兴有这样的创新,客户给出试用订单,霍尼韦尔内部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协同创新。”余锋表示,霍尼韦尔会以该项目为样本,并对该方案持续更新优化,“在中国做好了,很有可能全球就做好了”。他相信,该项目成功后一定是全球领先。
不只是研发,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供应链领域。从去年起,霍尼韦尔中国为积极应对产业链稳定性风险,推进实施“一品两供”策略,要求关键零部件建立国内外双供应链。目前,霍尼韦尔已在中国建立了覆盖研发、制造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本地化完整价值链。
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在本土化中孕育全球化。面对“中国百年变局”大考,霍尼韦尔中国走出了一条从市场适配到价值共生的独特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