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脑屏障穿越机制研究获进展

2025-07-03 21:51: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张晓

7月3日,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王磊、冯露教授在血脑屏障领域取得突破,系统揭示了穿越血脑屏障的关键步骤——转运囊泡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底膜融合的分子机理,并证实其直接影响穿越效率。该发现填补了血脑屏障穿越机制研究中的关键空白,并为改进药物入脑递送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据介绍,血脑屏障的低通透性,在有效阻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大脑的同时,也阻碍了治疗药物的入脑运输,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技术瓶颈。如何将药物高效递送入脑,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利用铁运输通路进行药物入脑递送是最有效的途径,但其分子机理尚不清晰、递送效率也有待提升。

科研团队发现VAMP3蛋白与Syntaxin4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介导了转运囊泡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底膜(大脑侧)的融合,使铁成功释放入脑。这是铁穿越血脑屏障过程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团队进一步发现,上调VAMP3和Syntaxin4的表达可显著提高铁的穿越效率,提示调控这两个关键分子有望有效提升药物入脑递送效率。

像细菌性脑膜炎具有较高致死率,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团队前期发现,脑膜炎大肠杆菌通过劫持铁运输通路跨越血脑屏障。此次团队发现,该病原菌可通过TLR4-TRIF途径激活VAMP3和Syntaxin4表达,增强其入脑能力,这为细菌性脑膜炎防治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潜在靶点。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