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监测补齐生物多样性保护短板

2025-07-06 15:38: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水、气、土等环境监测体系已经成熟,但生物多样性监测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在4日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崔鹏在会上表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对生物多样性开展有效监测,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何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崔鹏介绍,它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环境DNA等前沿技术,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物种智能识别、指数自动计算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体系,能够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多类群进行动态变化监测。

“以往,因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监管方法不统一等,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在客观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不足。”崔鹏表示,建立智能化监测体系后,可以实时掌握变化动态,实现更为客观的标准评估。

“看图识兽”“听声辨鸟”“基因识鱼”——作为试点,浙江丽水已成为崔鹏团队探索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的重要实践基地。

“以鸟类智慧监测体系为例,通过部署鸟类鸣声记录仪,我们实现了鸟类鸣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远距离传输。”崔鹏解释道,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团队已能对鸟类鸣声数据进行智能识别与处理分析,自动生成鸟类综合评估指数,有效监测目标区域鸟类多样性及种群动态。“目前,丽水地区鸟类识别准备率已高达85%以上。”

候鸟,作为长距离迁徙的脆弱群体,是每年随着季节变化沿着稳定路线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的统称。

目前,中国鸟类记录达1505种,其中候鸟超过800种,约占全国鸟类的53%。“中国候鸟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迁徙路线长,受威胁严重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说,例如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种群仅存200多只,勺嘴鹬不足500只。

为加强候鸟保护,我国已采取一系列行动,包括推进201处受损关键栖息地修复,布局262处鸟类监测站,完善283个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站设施设备等,以提升调查监测技术。

“但现有的调查监测手段仍较为落后,智能化技术应用占比偏低。”张正旺表示,下一步,需开发更多智能化技术,集成遥感、卫星追踪、无人机、红外相机和声纹记录等多维技术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从而精准掌握候鸟的迁徙规律,保护更多候鸟,进而维护生物多样性。

崔鹏也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智能化能力,加快设备与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融合以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并推进智慧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应用和示范推广,以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助力构建更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