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7月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在北京召开。其间,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潘建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了量子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专访中,潘建伟首先厘清了“量子技术”的概念。量子力学在传统信息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集成电路、导航、磁共振、手机存储等,这属于第一次量子革命。而当前备受关注的量子技术是指“量子信息科技”,其发展正在推动第二次量子革命。
量子信息科技主要涵盖三大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或称“量子传感”)。其中,量子通信领域已形成广域网络和实用终端产品,量子精密测量则在导航、医疗等场景初显应用价值,量子计算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今年3月,“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发布,实现了超导量子体系迄今公开发表的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但目前,所有量子计算系统的硬件水平距离产业化应用尚有差距。潘建伟解释,量子计算目前主要的可能应用是与人工智能结合,辅助科学研究。
“实现量子计算的产业化应用,可能还需要10年至15年的发展。量子计算产业化应用进程慢,核心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未找到适用于现阶段量子计算机的实用算法。”潘建伟提到,2024年谷歌悬赏500万美元,激励寻找现阶段量子计算的实用算法,但至今无人获赏。
从更大范畴来看,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也存在梗阻,潘建伟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领域的阻力。“量子技术作为新事物,进入传统领域时会面临既有利益格局的阻碍。比如,量子保密通信与传统保密通信模式不同,其推广需通过严格的标准安全测试,流程漫长。而传统技术可能为维护自身利益,延缓新技术应用。”潘建伟说。
另一方面是不切实际的宣传。“部分企业出于商业利益或生存需求,过度宣传尚未成熟的技术。比如,某企业推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被宣称具备特殊能力,实际上与传统计算机能力相差不大。”潘建伟坦言,“炒作会误导公众和投资者,损害量子技术的公信力。科学家应坦诚告知公众量子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营造理性的环境,避免量子技术因过度宣传陷入低谷。”
为了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潘建伟建议,政府和民间要持续投入、耐心支持。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给予技术成长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培养既懂量子技术原理又能调试仪器设备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潘建伟补充道,量子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电子束曝光机、分子束外延、稀释制冷机等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仪器设备是量子技术发展的基石,要支持相关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制。”
“根据技术发展规律,预计再过10年左右,量子信息技术有望达到新高度。”潘建伟强调,“我们希望抓住机遇,推动量子技术稳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