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举行

2025-07-07 14:54: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在致辞中介绍,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中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28.20万件。2021年以来,环境资源一审案件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人民法院促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杨临萍表示,截至目前,中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00余个,其中有专门化环境资源法庭8个,已成为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各级法院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融合发挥审判、修复、教育、治理功能。中国法院持续深化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举办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发布《昆明宣言》,完善国际环境司法治理规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收录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长江口码头公司绿色重整案等4批45件中国环境司法案例和8部司法报告,为国际环境法治贡献中国司法智慧。

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法院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的有关情况。据介绍,2014年至2025年6月,人民法院共审结涉碳市场交易新类型案件620余件、涉环境污染防治一审案件近6万件、涉生态保护一审案件近34万件、涉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一审案件66万余件,妥善化解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中国法院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原则,积极适用预防性、恢复性司法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据吴兆祥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司法解释,明确为防止申请人合法权益或者生态环境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采取禁止令保全措施及时制止侵害。同时,各级法院在裁判执行中探索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碳汇认购、动物野化放归、人工鱼巢建设等近自然的恢复方式,修复矿山、恢复森林、重建湿地、治理河流。

本次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