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日前,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三届信息技术创新赋能央国企数智化发展论坛”圆桌环节上,六位产学研专家围绕“AI驱动央国企数字化核心能力重塑”展开深度对话。主持人、北控曙光大数据副总经理、北控数科副总经理董绍岩指出:“当自主大模型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如何将其转化为企业创新内核,成为央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少勇强调:“当前,人工智能在生产环节仍扮演辅助角色。”他指出,通过分析系统架构演进规律,AI与传统信息系统将在长期并存中走向协同,而非简单替代。这一判断得到实践验证——在交通领域深耕的首发集团首席信息官徐志斌坦言,虽然智能客服已替代80%的人工话务,但路网监测等场景仍受困于小模型精度不足与国产算力成本高企的双重挑战。面对现实瓶颈,该集团正构建百亿级交通动静态数据库,通过“随手拍”安全隐患识别等场景化应用,推动大模型与专业模型协同进化。
深耕邮件系统25年的亿邮公司总经理彭蕾展示了AI赋能传统应用的实践,“通过集成DeepSeek等大模型,我们实现了邮件智能撰写、多语种翻译等功能。”她特别强调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技术攻坚价值。统信软件高级副总经理李朝阳则提出预判:AI或将重塑操作系统生态。目前,该公司已实现国产CPU环境端侧6B参数模型落地,并在宁夏电信“东数西算”工程中完成智算中心智能化调优验证。
在政策驱动下,大型央国企的数智化建设路径,从过去“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转变为现在“集团统建平台”的建设模式。这一变化催生了单平台支撑百万级并发的技术需求。对此,致远互联助理总裁刘力羽介绍,目前该公司为中建、中和等央国企打造全级次(覆盖企业或集团组织架构中的所有层级)贯通平台,实现数十万用户、数百家企业在同一平台上的全级次公文、会议、资讯贯通,构建起“战略-能力-技术-运营”四位一体的转型体系。金山云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刘长春从服务模式创新方面补充道:“我们以‘赋能者+同行者’定位,通过合资共建模式降低央国企试错成本。”其在北京政务云十年服务经验中沉淀的万卡集群能力,正成为支撑AI落地的基座。
郭少勇透露北邮已构建产学研融合闭环: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承接企业需求,校企联聘机制柔性引进人才,学科大模型教育平台访问量居全国首位。“当AI从效率工具蜕变为创新内核,竞争范式已然改变。”董绍岩在总结时强调,北京市“软八条”政策正推动央国企进入“数字底座+智能引擎”双轮驱动新阶段。
圆桌会议达成共识,唯有将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内核,方能在科技革命中锻造央国企的全球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信创工委会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和北京奥星贝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