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从简单的车牌识别到全自动泊车,从单一停车场管理到城市级“停车一张网”……当前,我国智慧泊车行业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落地期。而当“无人值守”成为行业标配,智慧泊车却面临同质化竞争与盈利困境,如何破局?
7月4日,宜泊科技初心日暨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同济大学、杭州帮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市停车行业协会等产学研用投多方力量齐聚蓉城,探讨智慧泊车行业发展。
自主代客泊车技术开启“无人车场”时代
活动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西产深入分析了自主代客泊车(AVP)为何能够在中国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原因,他提出:“中国智能驾驶将于2025年完成从豪华配置到全民标配的‘平权’进程,而自主代客泊车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朱西产表示,AVP具有非常明确的商业价值,这是它能够在中国率先落地的根本原因。与其他智能驾驶技术需要培养用户习惯不同,停车和充电本来就是刚需,无需额外的市场教育成本。这种天然的市场需求为AVP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当前“车路云一体化”落地难的现状,朱西产认为,AVP技术之所以能够率先突破,关键在于找到了车企与停车场运营方合作的可行模式:停车场运营方提供停车场地图、车位分配方案等数据,车企则向停车场运营方开放车载智能终端设备接入权限,双方共同开发AVP控制软件。
现场,作为落地了全国首例车场云一体化AVP示范场景的行业先驱,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一代识别一体机、值守机器人、巡场机器人等一系列面向未来智慧无人车场的新产品。“智慧泊车并不等同于智慧收费,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智能汽车的发展日新月异,停车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也难以独善其身。未来停车场应该是无人的,才能有效提升停车场的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及时性的同时改善车主的体验。”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华说。
专家视角解读产业协同机制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产业链上下游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智慧泊车生态协同发展。
杭州帮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源作为行业投资人,抛出重要洞察:“在需求下降的新常态下,智慧泊车行业似乎出现了融资偏冷的现象,但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有一定产业积淀的同时又保持活力的企业,正面临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是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他认为,在数据价值方面,智慧泊车企业应关注数据模型,例如AVP数据模型可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赋能,未来有成为数据壁垒的可能。
成都市停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萧一峰则从行业组织角度提出了智慧泊车生态协同的重要性,他说:“停车是一个行为,在用户的出行过程中是一个枢纽,可以通过生态构建共谋发展,由政府牵头、协会协助构建人、车、商业等相关生态的融合。”关于行业的发展方向,萧一峰指出,人工智能是未来智慧泊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鹏指出,当前海外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不同区域对中国技术产品的接受度差异显著。“从公司多年出海实践来看,东南亚市场对中国智慧停车产品和技术的认可度正在持续提升,这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窗口。”他说。
四川万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浪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了停车场景的延展价值。他认为,智慧停车不应局限于解决停车问题,而应成为连接多个产业的重要节点。“停车场景天然具备高频、刚需的特点,可以作为流量入口,与文旅、传媒、安防等行业形成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胡小浪表示,这种跨界融合将推动停车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性平台服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