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共生稻:碳排放降下去,生态效应升上来

2025-07-10 20:16: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7月8日,一场备受瞩目的“菌根共生稻稻田碳排放现场观摩与评议会”在江西南昌成功举行。

此次会议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吸引了来自农业、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种粮大户、农业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参与,共同聚焦菌根共生稻稻田碳排放这一关键议题,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下地看:菌根共生粒粒饱满

观摩环节,参会人员来到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碳排放监测基地。这片稻田里种植的正是菌根共生稻“赣菌稻1号”。

放眼望去,稻穗低垂,粒粒饱满,微风吹过,层层稻浪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据了解,“赣菌稻1号”除了能够实现菌根高效共生、减肥增产,还能够大幅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在稻田边,成果发明人黄仁良博士介绍了菌根共生稻在降低稻田碳排放方面的原理和优势。

菌根真菌与水稻根部形成共生体后,不仅可以帮助水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提高碳汇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环境和根际微生物,加快稻田土壤中的甲烷氧化,从而降低稻田碳排放。

参会人员们纷纷深入田间,仔细观察菌根共生稻的生长情况,对其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潜在价值表现出浓厚兴趣。

上会谈:一边科研一边应用

实地观摩结束后,召开了菌根共生稻稻田碳排放评议会。

会上,黄仁良博士首先作了题为“菌根共生稻研究进展”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菌根共生稻的来源、创制应用以及近年来菌根共生稻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试验数据,阐述了菌根共生稻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稻田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江西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副主任谢运生基于2025年的监测数据,发布了赣菌稻1号相比对照甲烷气体排放下降34.38%。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认为,菌根共生稻在绿色高效、减肥减药和有机农业中具有非常广阔且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建议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培育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杨维才表示,“菌根共生稻”是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品种,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对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何将这个科技成果“小苗”培养成为“大树”,需要团队加强与生态环保等多学科团队协同攻关,建议采用“一边科研、一边推广、一边应用”的模式开展科研,让科技成果尽早转化落地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江西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等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表示该研究前景好,将加大支持力度。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