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赵佳庆 颜子程 胥永政
近日,鲁中地区山野地带,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旅一场全要素实战化保障训练激烈展开。与以往不同,一系列新锐科技装备深度融入训练,显著提升了该部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保障效能,为现代战场后勤保障描绘出崭新图景。
外骨骼装备:增强单兵负重能力
高温高湿环境下,高强度作业极易导致官兵体力透支。弹药保障分队战士赵永亮对此深有体会:“以往搬运弹药,汗流浃背是常态,体力消耗大,效率难免打折扣。”但此次训练,他和战友们却从容许多。改变源于他们配备的单兵外骨骼装备。
分队长马九超介绍,这套装备通过精密的力学结构,有效分担人体负重,极大减轻了肌肉骨骼的疲劳感。
“过去打包一组弹药箱,至少需要搬两趟。现在借助单兵外骨骼装备,一趟就能轻松完成,而且体力消耗明显降低。”搬运班长说,科技的助力,让保障效率显著提升,使官兵在高强度作业中也能保持良好状态。
无人机集群:提升投送、侦察效率
训练中,运输车队如长龙般行进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突然,“龙头”车辆发生故障瘫痪。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位于“龙尾”的维修收容车需艰难前移,耗时费力。然而,此次演训现场,维修收容车驾驶员迅速操作。多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吊挂维修配件与专用工具包,稳稳降落在故障车旁。维修人员即刻展开抢修,受阻的车队迅速恢复机动。
无人机的垂直起降和灵活机动能力,实现了维修物资“点对点”精准直达,大幅压缩了抢修时间窗口。
无人机“战场触角”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训练现场,油料保障分队受命对某部实施伴随补给。任务下达后,一架侦察型无人机迅疾升空,飞赴预定补给地域。操作手在方舱内的触控屏上轻点,无人机实时采集坐标参数、海拔高程、机动路线等关键战场数据。输油组依据这些精准、动态的数据,快速完成输油方案的智能优化设计。油料保障分队一方面在关键节点高效配置油泵;另一方面,派出野战加油车疾驰至预定地域。当受供车队抵达时,加油车多路管线已如蛛网般预先铺设完毕,仅用10多分钟便完成了整支车队的快速油料注入。
智慧卫勤:打造“微型野战医院”
在深山密林、险峻地域执行任务,如何对官兵的突发伤病进行快速救护是一大难题。而此次演训中亮相的某型卫生卡车,正是卫勤保障的科技尖兵。
该型卫生卡车由某型运输车改造而成,堪称一座“微型野战医院”。车内不仅集成配备了心电监护仪、供氧设备、血液保障单元等先进医疗设施,具备对多种战场常见伤病的紧急救治能力,还能通过战场通信网络,实现与后方医院信息的无缝共享。
“伤员在后送途中,其生命体征、伤情数据能实时传输至野战手术室或后方医院专家终端。”卫勤分队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后方医疗团队能提前掌握伤员情况,做好手术或针对性治疗的充分准备,真正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救治前移。
“这种基于信息化的卫勤保障模式,将传统‘等待伤病员’的被动模式,转变为‘追赶伤病员’的主动模式。”卫勤分队负责人说。
记者看到,从单兵外骨骼解放人力,到无人机集群实现精准投送,再到智慧卫勤搭建生命救助“快速路”,科技的力量在此次鲁中演兵场的全要素实战化保障训练中得到了充分检验。
该旅领导表示,这场训练不仅锤炼了部队,更清晰展示出科技赋能下,现代后勤保障体系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