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论坛】
高安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面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课题,人民军队应当更加重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既要关注青年学员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动力,也要加速升级人才培养手段,让青年学员在科研创新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最终目标是,通过全面培养青年学员的科研精神、科创能力,锻造一支梯次分明、结构合理、效能明显的青年人才队伍,适应未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维立体化现代战争。
培塑勇于创新的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映射。打赢未来战争需要改变陈旧认知思维模式和传统作战方式,这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塑青年学员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科教内容,加大科教比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青年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培塑青年学员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敢于让青年学员在科研活动中“犯错”,甚至要鼓励他们大胆试、大胆闯,为他们建立科研创新试错“白名单”,让他们在认清失败和改正错误中不断成长,培塑出敢于大胆质疑,认真求证的精神。
培塑青年学员勇于创新的精神,还要开展以科学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例如,开展科研创新类的辩论比赛,批驳辨析错误言论和观点,让科学家精神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定期开展科研创新故事会和“头脑风暴”,针对日常生活、学习训练、科研创新等方面遇到的卡点和难点,分享经验、集智攻关,形成科学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协同能力。
全链路升级育人手段
任何事物的改变革新,首先要破除旧有思维。现有育人手段主要依托于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操作实践,存在局限性和狭隘性。育人手段应当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升级。
全链路升级育人手段,要在顶层设计中关注学员科学素养的培育,做好科学教育的总体布局,坚持用好课堂主阵地,借力地方高科技企业和高校开办科技人才“孵化”基地,邀请院士和专业导师带教指导,形成双向良性互动的链路循环。
全链路升级育人手段,要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总体环境。应紧跟军队院校基础建设热潮,结合单位实际,更新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校园”,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时更新完善青年学员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全链路升级育人手段,要不断加大科学类课程实践的比例,完善考核机制,着力开办各类科学俱乐部和“第二课堂”,开设专家学者教学答疑“热线”,建立优秀教员与青年学员“一对多”科研创新小组,为青年学员校内科学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为他们的科研之旅保驾护航。
让青年学员“唱主角”
青年时期是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要让青年学员参与到理论研究、科研创新、实践应用中去,打破专业与年级间的“壁垒”与“沟壑”,充分发挥好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科研储备人才效能,建立起专业互补、年龄结构合理、梯次搭配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打通学员参与科研的“绿色通道”,让青年学员在科创实践的舞台上“唱主角”。
让青年学员“唱主角”,要坚持“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军队院校可以结合实际,依托野外训练场和校内设施,建成各类武器装备实验场地,让青年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熟悉各类武器装备,并加入各类预设情况,如设备的故障、人员的缺位等,做好学员对未来战场突发问题的心理建设,全面考验模拟战场下学员的应变能力,为青年学员积累宝贵经验。
让青年学员“唱主角”,要架起一座院校部队互通的“育人桥”。军队院校要建立与基层部队共育人才、共建设备、共享成果的良性通路,定期输送青年学员到基层部队锻炼,及时反馈新设备、新武器的应用数据与改进建议,将基层部队遂行任务中的经验转化为教学中的生动案例,让课堂上的科学理论与任务中的实际难题“面对面”,精准对接理论学习的“供给侧”与实践操作的“需求侧”,为青年学员科研之路“校准”坐标。
军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顺应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还要随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自我革新,打通科技育人的良性链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合格军事人才。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