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远远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的一项再生医学成果登上国际期刊《科学》。该研究首次揭示,视黄酸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合成酶Aldh1a2基因表达的强弱,是决定哺乳动物耳廓再生能力的核心“遗传开关”。
研究发现,该开关功能类似手机的“飞行模式”:当其基因表达受抑制时,再生功能被“关闭”;而通过转基因或药物手段重新激活该基因,则能重启再生程序,使原本无法再生的物种重新获得再生能力。
此项研究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王伟实验室牵头,联合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邓子卿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军团队共同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军教授团队承担了关键的大型哺乳动物模型(山羊)构建与验证工作,并建立了再生能力评估体系。实验显示,奶山羊耳廓伤口可在40天内完全再生填充,并在第10天形成关键胚瘤样组织。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副教授赫秋亚介绍,该研究利用山羊这一大型哺乳动物模型探究损伤修复,表明即使处于进化分支较远的胎盘动物,其再生功能仍可能受保守的调控机制支配。
这一突破不仅揭示了器官再生的核心调控机制,更开辟了通过干预激活再生潜能的全新路径,为未来人体器官损伤修复、烧伤治疗等医学难题带来了革命性解决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