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能够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我无比激动。”至今回想起前不久参加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健难掩兴奋之情。
自2005年参建南京长江隧道起,陈健便与大盾构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大盾构领域关键技术,牵头编写7项行业团体技术标准和规范,出版10部专著,牵头研发的创新技术创造了20.16亿元的经济效益。
“每次掘进都伴随未知与风险”
南京长江隧道是我国首次应用超大直径盾构机穿过长江的地下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该隧道建设面临大直径、高水压、强透水、浅覆土等六项世界级难题。
当时,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机施工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那时,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摸索。”陈健说。
2008年12月13日,左线隧道盾构机掘进至江底最深处,外方技术人员在夜班检查设备时,因操作不当引起气压失衡,造成开挖面失稳坍塌,盾构机刀盘被泥沙掩埋,开挖仓与江水贯通。后续到场的外国专家经勘察后,均表示暂无有效解决方案。
面对险情,陈健和掘进司机守在盾构机操作室,采用“边推进边调校支护压力”的作业模式。此前,陈健所在攻关小组在长江边开展了世界首次现场原位劈裂试验,并据此修正了压力支护参数的计算公式。这一成果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实时修正掘进参数,同步调整刀盘扭矩安全阈值,建立了基于多参数耦合关系的动态优化掘进控制方案。
经过连续72小时的紧张奋战,陈健带领团队成功化解了此次江底施工险情。回想起这次惊心动魄的“穿江之旅”,陈健感慨道:“正是利用原位劈裂试验的参数修正计算成果,我们团队才能在作业中及时调整支护压力和盾构掘进参数,最终攻克江底超浅覆土施工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
“地下工程建设步步惊心,每次掘进都伴随未知与风险。在应对重大技术难题时,唯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反复磨砺中精进技术,才能在破解危机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突破与团队成长。”陈健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南京长江隧道项目结束后,陈健带领团队继续探索大盾构施工技术,向更复杂的地层进军。
在扬州瘦西湖隧道,面对距离湖底只有4米多的超浅覆土地层和全断面硬塑黏土难题,陈健和团队着手改造盾构机,解决了全断面硬塑黏土地层盾构施工等多项世界性盾构施工难题。他们总结形成的研究成果——硬塑黏土层高效环流及出渣等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施工中,陈健和团队创新提出适用于软硬岩层的复合刀盘设计理念,研发出常压下滚刀齿刀互换这一世界首创技术。他们还研发了十多种新型刀具,既满足硬岩切削,又满足富水软弱粉细砂地层掘进。
在“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工程中,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首次尝试穿过地上“悬河”。陈健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废弃泥浆环保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高粘粒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防结泥饼技术等10余项科研课题攻关,克服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带来的施工难题,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陈健选择成为工程师的初衷,也是他多年来扎根大盾构领域、不断革新技术的质朴情怀。
陈健坦言,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和水下隧道建设力度的加大,施工难题也在不断增加。“作为技术人员,我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陈健说。
目前,陈健正带领团队成员围绕盾构机“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长距离、超大埋深、多复合地层”施工难题,开展高水压大直径跨江海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