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魏依晨 付丽丽 朱玺
7月11日,科技日报记者随着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江西上饶望仙谷。该谷隐于灵山山脉之中,峡谷清幽、景色宜人。
谁能想到,2007年前,这里是江西省闻名的花岗岩板材基地,179条生产线昼夜轰鸣,却让峡谷溪水沦为“牛奶河”,山林植被大面积裸露。痛定思痛,当地政府立下“生态立乡”决心,以“关停、修复、重构”三步棋开启转型之路。
如何让修复后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望仙谷跳出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生态+文化+产业”的立体转化体系,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的三级跳。
“我们景观再造,让‘生态伤疤’成为网红打卡地。”广信区望仙乡望仙村党支部书记徐思林说,村里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时空隧道”景观,保留部分开采遗迹作为工业文明记忆点,植入灯光艺术、崖壁栈道等体验设施,使矿坑变身“悬崖咖啡馆”“峡谷观景台”。最典型的“望仙崖”区域,曾是落差120米的裸露岩壁,通过种植攀缘植物、建设悬空栈道、打造夜间光影秀,成为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的“网红悬崖”。
2024年,景区摄影打卡点相关短视频传播量突破5000万次,带动“悬崖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90%以上。
“随着望仙谷景区的建设运营、旅游者的消费,促进了周边乡镇上下游行业发展,乡村居住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的提升,很多在外务工的本地村民也争先回乡就业、创业。”徐思林说,景区每年游客数量可达100多万人次,通过搭建乡村旅游资源平台,帮助周边村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指导贫困户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实现“再就业”。为当地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促进了村民返乡,能人进乡,推动了人才振兴。
从“卖石头”到“卖生活”,从废弃矿山到国家4A级景区,从大山深处的落寞乡村到人气爆棚的文旅小镇,望仙谷,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成果,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见证。
(魏依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