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山,与会专家学者用千年儒家智慧为AI发展把脉定向

2025-07-12 10:13: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AI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到底擅长什么。”在7月9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富勒的发言引人深思。AI时代,人类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作为一种工具,AI是在造福人类还是在“伤害”人类?文明如何影响AI时代的运行规则?史蒂夫·富勒说,AI没有剥夺人类的创造性,反而启发人以新的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人类表达。

在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许喆看来,在AI时代,我们更需思考如何用技术创造价值、丰盈生活。孔子倡导的“仁”“礼”“义”等观念,将成为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指南针”,为我们在技术洪流中明辨方向、涵养能力提供指引。

当下,AI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影响着人类文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表示,包括AI在内的数字技术的诞生对未来的新文明观的形成具有正向推动性的作用。但他同时表示,技术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这种新问题,包括AI的人文伦理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如何控制这种风险的各抒己见。

“AI是否也能儒家化?我们是否能够确保AI的发展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群体?”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去年参会时的观点。他长期研究“AI儒家化”课题,并发出呼吁——用儒学为AI设置“伦理围栏”,让AI应用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今年,他在会上一如既往地强调“以人为本”,要为AI设置“伦理围栏”,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提升人类福祉。

俄罗斯籍专家汉伊理表示,面对AI这类新兴技术,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至关重要。他提出,以儒家礼仪规范为纲,为AI设计伦理框架,让技术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促进文化沟通的媒介、调和文化差异的中介。

与会者建议,必须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伦理基础,规制AI的开发应用,将人类道德内在有机融入算法创新,使AI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人类道德伦理边界之内,引导其演进方向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轨迹。

本届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还直面全球治理挑战、地缘政治对抗等热门议题。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