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玺 付丽丽 滕继濮 魏依晨
整洁的街道,宽阔的广场,中间清澈的池塘映着岸边的古祠堂。谁能想到,曾经“梓山潭头,吃苦两头”的老区贫困村,如今早已换了面貌。7月11日,记者跟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团来到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现在的潭头村村容村貌好了,村民的精气神也好了。在刘氏宗祠广场边的宣传栏上,张贴着潭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积分排名动态栏。“我来讲”“金剪刀”“跑个腿”,这些由村党总支牵头组建的志愿服务队通过积分排名的形式“良性竞争”,带动村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乡风。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基层党组织。潭头村党总支以强化凝聚力为核心,构建起高效的治理体系。“我们成立了18个村民小组,划分了20个网格,84名由妇女小组长、老党员、退休‘五老人员’组成的网格员分片联系10—12户村民,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向记者介绍。无论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还是矛盾纠纷的调解,网格员均第一时间响应,能化解的当场解决,复杂问题则由村“两委”包组干部逐级跟进,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合力解决”的闭环。
“童伴妈妈”每周六在文明实践站陪伴儿童开展活动,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为村里孩子辅导功课;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享受免费理发服务,每年九月还能参加村集体聚餐……这些暖心举措,让“一老一小”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也让村民向心力持续增强。
这种“共建共享”的氛围,源于村党总支干部多年来的用心经营。如遇到因修路、修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小纠纷,村干部会主动上门与农户促膝长谈,将心比心解决问题,用真诚化解心结。“修水渠是为了大家灌溉方便,修路能让子孙后代受益”,朴实的道理加上干部的以身作则,让村民们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
“如今我们村因为和睦相处的传统成为名副其实的‘和美乡村’。”刘连云说。
潭头村深知“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带动周围村庄一起致富。家住附近岗脑村的村民郭月华家有6口人,儿子在外务工支撑家用。2009年,郭月华儿媳生重病,一家人因病致贫。在帮扶干部的协调下,郭月华成为富硒蔬菜大棚的帮工。她勤劳肯干爱琢磨,很快从帮工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家里也多了一份收入。
“村干部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做事实在,看得见摸得着。修桥、铺路这些事,看着就对大家好,我们都支持。”郭月华说。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句当地谚语凝聚了客家人的淳朴民风和优良品质,也是潭头村完成华丽蜕变的“精气神”。从产业增收、居住环境改善到基层治理优化,村党总支始终和群众心手相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实干赢得信任,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以前地都没有,现在不仅有地种,日子还越过越红火。”郭月华搓着布满老茧却依旧有力的手,笑着说,“只要身体好,我就还想多干点活,看着村里越来越好,心里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