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历经14年不懈努力,终于成了!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夏,由党项族建立,与辽、宋、金长期并立,在中国历史上存续近200年。他们留下的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市,坐落在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山前,是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西夏王朝的陵墓群。这片近40平方公里的洪积扇戈壁荒滩上,包含着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历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过程中,西夏陵在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共出土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主要类型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石碑、石像生等残块,泥塑、壁画等残块,陶瓷器、动物形器、骨架、马具、武器、钱币等不同材质的装饰物、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其中,建筑材料、建筑构件数量最多。
另外,西夏文及汉文残碑记录了西夏人物、政治、军事等史实。各陵园出土力士驮碑石座11件,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砆座,其造型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铜牛、石马、石狗等动物形器是西夏随葬制度的重要内容。牛、羊、狗、鸡、鸭等动物骨架则是西夏畜牧经济特征和原始殉牲习俗的反映。
“作为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西夏陵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物证。”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说。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自然侵蚀与社会发展的压力,西夏陵得以延续至今,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现了我国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尤其为全球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中国方案”。
据悉,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