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玺 付丽丽 滕继濮 魏依晨
7月12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团来到赣州市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这里有一座青砖黛瓦的古祠,名为陈氏云魁公祠大夫第。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当地人耕读传家的精神传统。如今,大夫第依旧人来人往,附近村民有大事小情都会过来,只因这里有一个“巡回法庭”。
游永祥法官是寻乌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民事员额法官。8年前,根据县委政法委的安排,他和他的三人团队被派驻挂点到南桥镇。游永祥告诉记者,设立巡回法庭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基层矛盾调处,排查纠纷,协助指导村委会调解处理邻里纠纷等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务,同时开展法治宣传,进行巡回审判,包括开庭、调解及相关执行工作。
“要不是游法官他们帮忙,我们几十号人的血汗钱可能就打了水漂。”想起去年那场持续数月的劳务工资纠纷,南桥镇蔬菜基地务工村民至今仍满心感激。2024年,当地一家蔬菜基地因经营不善拖欠60余名农民工工资近40万元,老板一度失联。接到求助后,游法官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介入,联合乡镇干部联系老板,既讲法律后果,又谈情理道义。经过多轮调解,老板当场支付部分工资,并签下分期还款协议,承诺2026年底前结清余款。如今,首批分期款项已按时到账。
回忆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还有个案子让游法官印象深刻。在高排村众多种植果树的山林间,曾因一个果山脚下的“蓄水湖”引发一场纠纷。出租和承租林地种果树的二位村民为宗亲关系,为方便车辆通行,租山种果后的村民将山脚下原来约十平方米大小的蓄水湖用土填实了。几年后,果树因得“黄龙病”被砍伐后却未将水湖恢复原状,导致原林地承包人无法引水灌溉。村里调解多次无果后,团队接过“烫手山芋”,先到现场察看勘查,再召集双方在大夫第祠堂座谈调解。“咱们高排村的大夫第祠堂远近闻名,如今是讲‘宗亲和睦’‘和谐团结’的象征,这点小事闹到法庭多伤和气?”游法官用客家俗语打开话匣,释法融情,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租山方出资千余元用挖机恢复水湖原状,承包方则同意保留原来车辆通道允许承租人使用通行。
“我们虽然是巡回法庭,但是真正到开庭判决的还是比较少。很多纠纷问题都是靠基层力量共同参与调解解决的。我们客家人崇尚‘以和为贵’,真正上了公堂就不值得了。”游法官说。
“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是当地司法部门秉持的基层治理理念,引导矛盾纠纷化解“能进祠堂不上公堂”“客家矛盾客家调”,依靠当地人认同的“和睦乡里”“以和为贵”等优良传统,用法律和乡风将问题解决好。“不是不讲法,而是用法的温度温暖人心。”游永祥解释说。
寻乌县委政法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123”法律服务团队,即指派1名律师顾问、2名政法干警和3名法院法官团队下沉各村(社区)定期联系服务,推动在调查中掌握民情、防范风险、化解矛盾。这座曾是望族显贵的大夫第,如今以其饱经历史沧桑的庄严守护着一方和谐。
(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