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藏族青年次仁正用手机APP调节温室光照强度,显示屏上的草莓糖度监测数据稳步攀升;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技术员通过基因测序仪筛选抗寒牧草新品种;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上,来自陕西西安的名师通过5G全息投影开展沉浸式教学……这一幕幕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正是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交出的时代答卷。
科技兴农富边民:高原大棚里的“数字春天”
盛夏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此刻正上演着“四季如春”的奇迹。高级农艺师达会广手持环境监测终端,向牧民们讲解:“温度21℃、湿度65%,今天该给火龙果人工授粉了。”在他身后,无土栽培的立体支架间,传感器矩阵实时监控着54种作物的生长数据。
这个由陕西援藏团队投资3800万元打造的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已形成“智能温室+光伏补光+水肥一体化”的闭环系统。通过物联网平台,技术人员不仅能远程控制7个边境乡镇的蔬菜大棚,还构建起包含海拔、积温、土质等参数的“阿里农作物生长数据库”。
“以前冬季只有土豆白菜,现在能种出草莓和车厘子。”牧民卓玛在基地务工两年,已掌握嫁接育苗和滴灌技术,家庭年收入增加4.2万元。数据显示,陕西援藏团队累计引进54个新品种,开发高原专用生物菌肥3种,带动182户牧民转型科技种植户,户均增收2.7万元。
牧草芯片强产业:饲草革命的科技攻坚
在阿里地区饲草技术推广中心的恒温实验室内,技术员扎西正在观察紫花苜蓿的低温萌发实验。培养箱显示-5℃的环境下,经过基因编辑的“阿里1号”牧草仍保持85%发芽率。
“这是陕西专家带来的分子育种技术,像给牧草装了‘抗寒芯片’。”中心主任、陕西援藏干部康智钦介绍。
针对高原牧草越冬难题,陕西援藏团队投入2600万元建成现代化科研基地,引进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无人机播种等设备。通过“牧草种质资源库”建设,已收集青藏高原特有草种127份,培育出3个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品种。在革吉县示范牧场,“陕牧3号”苜蓿使牲畜越冬成活率提升至92%,牧户冬季购草支出减少60%。
“现在饲草亩产从800公斤提高到1.5吨,草业公司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康智钦指着卫星遥感监测图介绍,科技赋能下,阿里地区优质饲草种植面积三年扩大7.2万亩,带动1376户牧民参与草畜一体化项目,户均年收入增加1.8万元。
智慧教育进课堂:跨越山河的知识桥梁
“同学们请看,这座虚拟实验室能模拟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在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全息教室里,孩子们戴着VR设备,跟随西安交大附中教师的指引探索地球奥秘。普兰县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刘龙华触摸着崭新的智能黑板感慨:“当年我们靠书信联谊,现在能共享陕西名校的实时课堂,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位两度援藏的教育工作者,亲历了从“教学大练兵”到“云端教研共同体”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陕西援藏团队投入1200万元建成覆盖阿里7县的智慧教育平台,引入虚拟仿真实验、AI学情分析等前沿技术。在西安市凤景小学与普兰学校的“5G+全息”结对帮扶中,两地教师累计开展联合教研217次,开发藏汉双语数字课程46门。
“现在全县教师都能在‘陕西名师工作室’线上平台进修。”普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边巴顿珠向记者展示着教师培训数据——3年来,124名当地教师获得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证书,23个县级课题在陕西专家指导下立项。
从数字农业到基因育种到智慧教育,陕西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将“阿里所需”与“陕西所能”有机结合,在12万平方公里的阿里高原书写了新时代的“科技援藏答卷”。
当无人机的嗡鸣掠过青青草场,当虚拟现实的星光照亮牧区课堂,三秦儿女用创新之火,点燃了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