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医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苏州一〇〇医院党总支举办迎“八一”红医故事分享会侧记

2025-07-14 21:48: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陆春芳 朱熙君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7月12日14时30分,融通医疗健康苏州一〇〇医院军休干部保健门诊大厅座无虚席,来自全院各支部的党员、团员代表齐聚一堂,参加“传承红医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迎‘八一’红医故事分享会”。百岁老八路、原志愿军27军79师医院院长于芝林坐在轮椅上,以亲历者的视角,将一段段战火中舍生忘死救护伤病员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化作鲜活教材,深深叩击着在场每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心灵。

“同志们,我这条命是战友们拿鲜血换来的。今天还能坐着同大家说话,就是想告诉你们:做医护人员,没有比救命更重要的事!”于芝林的开场白让会场瞬间安静。他回忆1948年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手术台连轴转七天七夜,饿了啃几口馍,困了用冷水拍脸,“伤员肠子外露、弹片嵌骨,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放弃。”那场战役,他和搭档完成百余例重伤员手术,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写下“多救一个是一个”的誓言,荣立二等功。

1950年冬,长津湖零下30℃,积雪被炮火染成暗红。于芝林带领医疗队在松林中用门板、油布搭起“生命方舟”,创新“分级救治法”:先用雪搓手恢复体温,再用酒精消毒,最后用烧红的铁片快速缝合。24小时里,2800名冻伤战士无一感染、无一复发。“很多战士十六七岁,手指冻得透亮,却不掉一滴泪。”讲到此处,老人轻抚右腿假肢,声音微颤却坚定,“我的腿留在了朝鲜,但2800名战友们的命救回来了,值!”

最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在1951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时,他却发现21名重伤员仍在渗血。“医生必须对生命负责!”他顶着敌机轰炸就地手术,用松树做成担架搭就转运“生命链”,5公里悬崖走了整整一夜。伤员全部存活,护送战士牺牲4人,他的右腿被弹片炸伤后截肢。“只要还能救人,我就要冲上去。”老人的话让台下不少青年医生红了眼眶。

“不感染、不复发、不死亡”——于芝林把战地救护经验凝练成“三不”原则,并把它与当代医学技术对应:当年用盐水纱布,如今有抗菌敷料;当年缝合三层,如今层流手术室精益求精;当年抬担架手不松,如今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机器不停人不松劲。“责任心永远排在技术前面,誓把死亡挡在最后一道关,这就是医生的天职。”他说。

互动环节,骨科青年党员蔡安平提问:“如果今天我们遇到极端条件,怎样才能像您一样绝不放弃?”于芝林声音洪亮回答:“把每名患者当亲人,把每张病床当阵地,把每次操作当战斗,你就能找到答案。”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院党总支副书记胡腾在总结时说:“于老的故事是‘医者初心’的鲜活教材。全体党员要践行‘三个绝不’——绝不放弃任何一名伤员、绝不容忍任何一次疏漏、绝不妥协任何一项标准,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