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熊新翔
通过食管发音训练,让喉癌手术患者能够重新发音说话。7月15日,记者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举办食管发音培训班,经过两周的系统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8名喉癌患者发音成功率达到100%。
“大家早上好!”训练进行到第三天,本期发音康复班的学员陈大哥,率先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向查房的医护人员问好。其身旁的家属早已红了眼眶。据了解,51岁的陈大哥于2024年被诊断罹患喉癌晚期,恶性程度高,最优选择是进行全喉切除手术,这也意味着他将永久性失去声带。
“像陈大哥、陈大叔这样‘担心术后无法说话’而对手术犹豫不决的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说,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全喉切除术是治疗晚期喉癌、下咽癌及其他喉部严重疾病的关键手段。但这一手术意味着患者将永久丧失自然发声能力,其影响不仅限于语言交流,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融入乃至生活质量造成深层次冲击。
吴剑介绍,人的自然发声依赖于喉部的声带振动。当气流通过声带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再通过口腔、鼻腔等共鸣腔形成语言。全喉切除术切除了包括声带在内的喉部结构,因此患者无法再通过传统方式发声。幸运的是,随着喉癌诊疗技术与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发音训练重新获得语言能力。
“食管发音是将下咽部及食管上端粘膜作为新声门,利用进气—排气的过程改变食道压力,结合口咽等构语器官共同作用,形成语言。患者掌握发声技巧后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恢复语言功能,发声自然,且无须依赖器械。”吴剑说。
吴剑表示,肿瘤防治包含“防晒诊治康”五大环节,在喉癌诊疗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能够治好病,也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让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要构建起“筛查—评估—诊疗—康复—监测—随访”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模式,让患者在医学关怀与人文温暖中完成从“治愈疾病”到“重拾生活”的跨越。
目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举办食管发音培训班11届,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无喉者”成功发声。今年,头颈肿瘤科还在国内创新性开办食管发音训练师培训班,首批招收5名来自西南医院、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的医护骨干,系统性地进行发音师培训。“希望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掌握这项技能,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声’。”吴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