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肖玲玲
前不久,在海洋科技大市场的牵线搭桥下,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与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双方将联合研制一套海洋牧场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用于实时掌握海洋牧场养殖环境状态,以提升养殖效率与安全性。
青岛高校院所众多,前沿技术频出。为促进科研繁花结出产业硕果,青岛市科技局、青岛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创建海洋科技大市场,着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5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厅、7.6万平方米的垂直领域成果转化基地,展示区、洽谈区、科技服务机构办公区一应俱全……在青岛高新区,海洋科技大市场线下载体功能完备。在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工研院”)的牵头运营下,该平台成为连接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三端的“桥梁”。
“海洋科技大市场是一个各类科技要素高度集中、高效流通的‘大超市’。”海洋科技大市场负责人、青岛工研院院长滕云枫介绍,平台聚焦成果转化难点堵点,提供成果发布、交易评估、创业孵化等全链条服务。
以成果转化基地为例,这一载体不仅为待转化项目和成果提供物理空间,还提供创业培训以及小试、中试等研发服务。目前,该基地已衍生孵化企业60余家。
今年6月,一场“青岛好成果”季度汇演活动“吸睛”无数。现场,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康复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集中路演,为高质量的技术成果寻“婆家”。
这样的路演活动,在青岛频频上演。为助推前沿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海洋科技大市场在线下打造了“青岛好成果”品牌活动。技术经纪人深入高校院所追踪待转化成果,走进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并通过定期开展的项目路演、产研对接等活动,帮助供需两端精准匹配。目前,海洋科技大市场已建立起“月度路演—季度汇演—年度优选”的体系化成果转化模式。
过去一年,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杨建明团队的“光合固碳产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跑出了成果转化“加速度”。其高效转化的背后,是技术经纪人、青岛工研院创业服务部部长段继文的牵线搭桥。
原来,段继文在去年举办的“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产学研对接会上,了解到杨建明团队的项目转化需求。她“量身定制”转化方案,不仅解决了项目团队的融资难题,还协助他们依托成果成立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试研发场地,助力开展吨级放大试验。“找场地、找资金、找政策,项目需要什么,我们就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场的资源优势对接什么。”段继文说。
近日,海洋科技网上大市场正式上线,搭建成果大厅、需求大厅、服务大厅及资源中心,帮助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线对接,推动创新资源便捷共享。
“海洋科技大市场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累计筛选发布4000余项科技成果,征集1000余项企业创新需求,举行300余场次产研对接活动。”海洋科技大市场办公室负责人陶瀚超介绍,平台畅通了科技成果发现、遴选、对接路径,推动达成合作129项,促成技术合同交易超2.4亿元、融资超3亿元。
目前,海洋科技大市场正立足青岛,不断延展技术转移转化版图,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大市场、郑州大市场等达成战略合作,持续融入全国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未来,海洋科技大市场还将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我们将不断加强产研对接、深化产研合作,推进与沿海沿黄区域技术要素的互联互通,努力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大市场。”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天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