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周鼎贺
7月18日,一场以“传承・创新・融合・赋能”为主题的巴渝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拉开帷幕。来自川渝两地的中医药界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探中医药传承精髓,共话创新发展路径,为推动巴渝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此次论坛是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川渝两地中医药领域的思想碰撞与资源整合,助力科研与教学水平提升,加速中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落地。研讨会以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药专委会、科研产业化专委会、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专委会、医院药学专委会为纽带,聚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会上,川渝专家聚焦两地优势道地药材,从传承探源、山地药材品种选育与规范种植技术、道地性研究、特色传统炮制技艺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为川渝两地中医药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打造具有巴渝特色的中医药传承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会场讨论中,专家以药食同源药材开发三应(应天时、应地利、应人和)药膳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分享,在分会场讨论中,更是将中医经典的“活态传承”落到实处一一从古籍中汲取智慧,在临床中验证价值,让传统诊疗技术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据了解,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依托中药新药创制川渝共建实验室、特色中药资源发掘与评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创新药物与健康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三大科研平台,在中药材品种选育方面,基于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等方法,优选了渝产药材新品种30多个构建道地药材三维溯源体系,支撑渝产道地药材GAP基地标准化认证。相关成果已实现规模化推广,显著提升药材品质与产业效益。
同时,研讨会明确提出,将全力支持“人工智能+中医药”融合探索——用数字化手段重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助力新版药典标准落地应用;建设智能健康管理平台,推动“益肺通痹方”等基于人用经验的创新药物研发;鼓励青年学者深耕“智能康复机器人”“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等前沿领域,让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主办,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院等多家单位及专委会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