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孔令竹
在人类视线之外的黑暗深处,栖息着地球上95%的原核生物,约占地球总生物量的19%,这些深部生命究竟如何延续?7月1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显示,地壳断裂瞬间释放的化学能,竟可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的“替代燃料”。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改写了地球深部生态系统的能量剧本,也为火星、欧罗巴(木卫二)等星球的“暗生命”设想提供了现实蓝本。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压裂-反应”实验平台,模拟地下数公里内的断裂活动。当岩石破裂产生新鲜表面时,断裂的化学键(自由基)瞬间与水相遇,生成可观的氢气和过氧化氢。“在地下生命聚集的断裂系统中,岩石破裂产生的氢气量,比已知的蛇纹石化或辐射裂解过程高出至少10万倍。”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喜说,“地震就是剧烈的地壳断裂过程,这一构造活动就像一台发动机,不断把地球内部的机械能转换为化学能”。
更关键的是,氢自由基与过氧化氢耦合驱动了铁的氧化-还原循环—铁原子在两种状态之间反复“循环”,持续释放电子。研究团队发现,这些电子进一步在碳、硫、氮等生命必需元素之间流动,形成看不见的“地下电网”,为微生物提供可直接取用的能量。“它们不需要光合作用,只需沿着电子梯度‘充电’即可生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吴逍说。
计算表明,地震每年在断裂面上产生的氢气通量可达到737.2摩尔每平方米,这些能量远远超过微生物群落生存的需要,生命可以迅速繁殖生长。“这种能量机制甚至可能在火星古老断层或欧罗巴(木卫二)冰壳裂缝中发生,为太阳系‘暗生命’提供长期‘电池’。”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宏平指出,在未来地外生命探测的任务中,需特别注意寻找断裂带附近的氧化还原物质,这些可能是与生命有关的标志。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姆·斯利普在文章评论中指出,该研究十分出色地还原了断裂活动真实的物理化学过程,为深部地下微生物群落的兴衰变化提供了解释。
据悉,研究团队将继续和加拿大相关教授合作,开展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四维地球:地下世界的科学与探索”研究计划,研究更多岩石产生氢气的过程,进一步验证这一无光生命模型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