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近日,记者获悉,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以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作为世界首条长距离穿越热带雨林高山峡谷区的跨国铁路,中老铁路穿三山跨四水,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桥隧比71.1%,是“板块缝合带上的热带雨林超级铁路工程”,存在雨林区“看不清”+无人区“到不了”+敏感禁区“进不去”的勘察难题。
针对这些难题,中铁二院团队创建了热带雨林高山峡谷区多维协同勘察与综合选线成套技术,首次构建了热带雨林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勘察”三级协同的勘察技术体系,可高效获取热带雨林地形数据和隐蔽地灾信息,实现了针对茂密热带雨林的高精度勘察,精度从分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同时,热带雨林区雨季时间长、降雨强度大,水文勘察与防洪面临极大挑战,对此中铁二院团队创新了水文勘察及防洪减灾技术体系,发明“生态-降雨-岩土”三态耦合水文计算方法和山洪预报系统,水文的精准勘察和预测为选线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也系统地做强了工程防护,确保了中老铁路的安全可靠。
通过中老铁路的建设,中铁二院团队总结形成了多项国际国内首创技术,为世界铁路建设提供了新范式。例如,中铁二院首创热带雨林极端环境铁路工程建造关键技术,创立“控水、阻裂、抗蚀”盐岩隧道灾变控制理论,发明“三层结构、双层防水、多重防腐”的韧性结构体系,破解了超95%高含量盐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服役的世界难题;首创钢横联与混凝土双柱组合新型结构及减震耗能体系,实现了高墩大跨桥梁从被动“防垮”到刚柔协同“控损”的技术代际跨越,建成世界铁路第一高墩元江特大桥;首次提出基于8种不同破坏模式、考虑渐进破坏特性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攻克了50米深厚软土变形控制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此外,开通至今中老铁路运输的客货两旺,从侧面反映了该项目卓越便捷的互联互通能力,中铁二院团队首创的跨国铁路互联互通智能联运成套技术在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针对跨国铁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安全防护等级高和跨境数据协同调度的技术难题,中铁二院首创“信息安全、数据互信”的跨国铁路信息互联互通技术,创建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跨国联运隐私安全机制等,首次实现了计划调度、车辆运行等四维数据链实时交互,为首个国家网信办数据链安全出境铁路项目。
针对跨国铁路联运规则与标准不统一等技术瓶颈,中铁二院创立基于“智能互联、数字赋能”的跨国铁路智能联运技术,研发跨境多模态融合架构的多国适配移动票务平台,创新跨国铁路客票系统技术框架和业务模式等,实现铁路运输作业的全程电子化,货物通关作业时间缩短70%,列车停留时间压缩30%,口岸站通关效率提升50%,效率全国第一。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