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赵凤莉)全年减少4800个检修人工时,降低气化炉检维修费用700余万元,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970余天……7月17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广东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石化”)获悉,“高掺焦比环保型POX装置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在近日举办的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十年来,国内多家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尝试采用石油焦制氢技术,但掺焦比长期在50%以下。
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设计时按照全国首套100%石油焦制氢条件设计,但建成后想要实现100%掺焦比,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为彻底攻克石油焦制氢掺焦难题,保障项目稳定运行,广东石化以胡军印劳模工作室为核心,成立技术攻关团队,研发石油焦制氢装置。劳模工作室带头人胡军印介绍,他们针对石油焦热值高、灰熔点高、灰分低、反应性差的特性,反复分析气化炉运行的状态参数,与专利商多次沟通讨论,精准制定石油焦掺烧方案、气化炉顺投方案等,并组织生产操作骨干开展“桌面推演”,确保专项方案能够精准落地。
开工投产后,技术团队依据方案将掺焦比由0%逐步提升至80%。之后,他们又先后攻克了弹丸焦难以破碎、系统高硫腐蚀、钢棒腐蚀断裂、成浆困难、料浆反应活性低等技术难题,制成浓度合格、品质稳定的成品浆,保障气化生产稳定。
该公司石油焦制氢部主任陈文超介绍,2023年8月以来,他们通过摸索调整氧煤比、大幅调整系统PH值,改造升级灰水、灰浆系统管道材质,实现85%以上掺比、85%以上负荷稳定运行。
2024年,他们还创造性实施了“顺投”运行模式,显著节省了气化炉“倒切”成本,提高了系统运行质量,不仅打通了困扰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的痛点和堵点,也创下了检修周期176天的国内同行业最高纪录。
“项目解决了高硫、高金属、低市值的‘两高一低’弹丸焦资源化利用难题。”陈文超说,自投料以来,石油焦制氢装置已连续稳定运行970余天,持续为广东石化输送近50亿标方高纯氢气及燃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