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刚刚靠近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创博通航)厂房,一阵嗡鸣声就从头顶传来。抬头望去,专为西藏高原环境打造的四架苍鹰-39无人机正在天空盘旋,地面大屏幕上显示着该无人机实时传回的各类信息。
7月19日,记者跟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山南市乃东区。在湖北省援藏工作队和地方政府的招引培育下,特种无人机、高性能智算中心等一批“硬科技”成果在高原落地扎根,为西藏产业发展撑起一片新天地。
让无人机飞得更“高”
“在西藏待久了,晒得有点黑。”刚见面,西藏创博通航董事长张博就笑着调侃起自己的肤色。2024年,西藏创博通航落户山南。谈起来到西藏的初衷,张博说:“西藏对无人机的需求远比平原地区更加强烈。”
高原气候环境恶劣,无人机在开展河道巡检、森林消防、应急救援等工作时具有显著优势。“在西藏,无人机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张博告诉记者,高原地区气候环境特殊,无人机应用面临诸多技术瓶颈。要想让无人机真正在西藏用得好,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都要立足西藏、扎根西藏。
“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飞控算法可以实时感知海拔、气压、风速等参数,动态调整旋翼转速与飞行姿态,确保飞行安全。”张博介绍,围绕高原环境,公司研发出多款适应各种应用场景的无人机型号,在飞控算法、动力系统、通讯抗干扰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相关技术能力国际领先。
“我们已经把五轴激光切割机床、碳纤维生产设备等都搬来了。”张博指着正在建设中的厂房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无人机产品,西藏创博通航自成立起便在当地构建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配件生产、组装测试、交付售后等全链条。
深入扎根当地的同时,企业也在努力推动当地低空经济发展壮大。“我们的配套企业天津七六四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在这附近建厂,下一步还有一些配套企业也要过来。”张博说,为了给当地培养更多低空经济人才,西藏创博通航还提供无人机教培等服务。“我们的学员里绝大多数是藏族同胞,他们对无人机很感兴趣,学习能力也很强。”张博对山南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高海拔有了高性能智算
距离西藏创博通航厂房不远,西藏雅江计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江计算)的智算机房里,工程师正在忙着对不久前刚刚点亮的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的设备进行进一步调试。
作为湖北省援藏“头号工程”,“雅江1号”一期规划算力达2000P(1P为每秒计算1000万亿次),旨在打造西藏超大规模智算引擎。
为何选择西藏山南?雅江计算负责人韩双双说,去年5月,雅江计算团队受湖北省和武汉市援藏工作队邀请来到山南考察,随后很快被这里的条件吸引。“山南低温、低氧、低硫、低湿的环境能大大降低服务器运行损耗,提高设备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当地丰富的清洁能源也为智算中心长期运行提供稳定电力支撑。”她介绍,目前“雅江1号”全年PUE值(衡量算力中心能源消耗的指标)仅为1.15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类优惠政策也让企业经营更加安心。
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智算中心,“雅江1号”可以为大模型训练提供强大算力支撑。“相对于推理,训练对时延要求没那么苛刻,因此我们选择将训练集群部署在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西藏。未来,东部的数据也将传送到‘雅江1号’进行训练。”韩双双说,目前已有大模型、智能驾驶、游戏等领域的20余家企业对“雅江1号”表达出浓厚兴趣,预计最快8月,用户便可以正式进场测试。
除服务东部地区市场外,“雅江1号”未来还将进一步赋能西藏本地企业。“比如我们旁边的西藏创博通航,他们在无人机研发、应用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可以在‘雅江1号’进行处理。”韩双双表示,“雅江1号”作为数字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其算力未来有望像水电一样输送到西藏各地,推动当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