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一晗
在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三年之后,卓越工程师培养将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这一问题成为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的焦点。
7月19日,在山东大学召开的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上,围绕上述问题,高校、企业代表各抒己见,给出对策。
2022年,中组部等9部委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与部委、地方密切协作,推动高校、企业、地方紧盯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同题共答”,解难题、闯关卡,探索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丰富经验。
“强化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是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产教融合育人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的有力举措。”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吴臻表示,要面向国家急需,提升服务支撑力,锚定“卡脖子”技术难题背后的核心人才缺口,动态调整培养模式、培养路径;深化校企协同,激发技术创新力,健全长效机制,支持“揭榜挂帅”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赋能校企导师,强化育人引领力,进一步健全机制,畅通双向挂职渠道,让校内导师更懂产业需求,让企业导师更明培养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汇聚政、产、学、研多方聚合力,加大改革力度,构建与现代经济、科技和产业相适应的全周期育人模式,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中国中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周翔表示,校企双方要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为学生匹配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攻关课题,提供学生实践成长成才环境,校企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实践计划,深度参与学生全过程指导,要强化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产教优质资源在跨领域、跨地域、跨组织层面的高效融通,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在本次论坛上,山东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相继揭牌。值得一提的是,威海、青岛、苏州、深圳4家分院分别依托两个地方研究院和两个校区建立,而安全与智能建造、元宇宙、表面防护、交叉创新、智能制造、半导体材料、工业母机等7家工程师技术中心,具有实践课程教学、真实课题攻关、真实场景的工程实践和高效的协同创新四个功能,将成为连接校企,开展高水平科研训练和联合攻关的重要平台。
为加强企业对接的有效性,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建立领域召集人制度。第一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领域召集人来自新材料、工业母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未来,他们将在加强校企合作和项目开展、提升国家专项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