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春涛
“我们是红军传人……”
23年前,18岁的张灿灿从班长口中第一次听到了这句话。那时,还是红军连新兵的他,只觉得很光荣,但并不清楚红军传人意味着什么。
今年,已是红军营营长的张灿灿向全营新兵讲起了这句话。他望着一个个像自己当年一样青涩的战士,想着怎样让他们稚嫩的肩膀尽快扛起红军传人的重担……
“军人最大的奉献是胜利,而不是牺牲”
2002年12月,受父辈影响从小就渴望当兵的张灿灿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西北高原的“夜老虎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连战士。
1934年11月,该连组建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隶属红军鄂东北独立团,能征善战、屡建奇功。1948年,在淮海战役初期的一次夜战中,该连大获全胜,全歼敌加强机炮连,被授予“夜老虎连”荣誉称号。
“我们是红军传人,要敢于攻坚克难、较真碰硬!”班长梁彦雄在给新兵讲连史时声如洪钟。话音未落,梁班长便开始示范400米障碍。
时值隆冬的高原,寒风凛冽,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班长那一往无前的势头……
入伍不久的张灿灿还不清楚红军传人的含义,但他已直观地感受到,“红军传人首先必须是个好兵”。
当时,评价好兵的标准,就刻在营区围墙上——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从那天起,张灿灿便开始坚持到障碍场加练。
他记不清翻过多少次高墙,只记得手心的血痂结了破、破了结;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冲刺时意识变得模糊,只记得经常要掐自己,靠疼痛保持清醒、完成冲线……
2006年,张灿灿代表连队参加全团400米障碍比武。旧伤未愈的他拼尽全力,如愿摘得桂冠。
2008年3月,他又代表连队参加全团高原某型500米障碍比武。这一次,意外发生了——
他一脚踩空,栽进了两米深的壕坑。疼痛从全身各处猛烈袭来……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浑身颤抖着翻了出去……
“我记不清是怎么冲过终点线的。”张灿灿回忆道,“战友们跟我说,当时我把自己‘甩’了出去……”
最终成绩是2分50秒!
这一次,张灿灿不但夺得全团第一名,还比全团纪录快了足足3秒;这一刻,当兵已近6年的他,才感到“自己可以担起红军传人的身份”。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时任代理排长的中士张灿灿受领上级任务,跟随连队奔赴甘肃陇南的重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灾后重建阶段,见有位老乡在危房里忙乱地往外扒东西,他立刻带队前去查看情况。看到解放军来了,老乡激动得语无伦次:“解放军同志,我……我今年50多岁了,靠种地攒的1万块钱都被压在下面了……”
“老乡,您放心,交给我们!”经现地勘察后,张灿灿当机立断:先拆除危房,再搜寻现金。于是,在缺少工程器械的情况下,全排22个人连续作业10个小时,成功帮助老乡找回了现金,也消除了坍塌隐患。
看着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战士,双眼噙满泪水的老乡拉着张灿灿的手反复挽留:“我这里还能做饭,让孩子们休息休息,吃口热乎饭再走……”几番谢绝后,同样深感温暖的官兵再次出发了。
首次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张灿灿逐渐发现,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也无论他们是否提供了帮助,灾区的老乡们只要看见他们,就会追着赶着送吃的……
“我总会联想到人民群众热情拥护红军的画面。”每次回想当年的场景,张灿灿都感慨万千,“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我才认为自己真正成为了红军传人。”
次年,张灿灿被保送入学、顺利提干。
毕业后,他历任红军连排长、连长,目前又在全旅唯一的红军营任营长,“始终都是红军传人”。
“军人最大的奉献是胜利,而不是牺牲。”从战斗员转为指挥员后,张灿灿对红军传人的含义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红军传人来说,更是如此。”
“近百年来,人民群众为什么始终热情拥护我们人民军队?”这个产生于17年前抗震救灾时的问题,如今在他心里有了这样一个答案——
“因为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人民群众完全信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看我的,不仅要挂在嘴边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014年,张灿灿来到红军营炮兵连当连长。
始终是步兵专业的他,此前从没有研究过炮兵专业的知识,很快就体会到了“隔行如隔山”的痛苦——
在全团迫击炮集训中,张灿灿召集专业骨干进行课目训练,可他下达的炮兵口令断断续续……
训练标兵谭林林听得有些不耐烦,嘀咕道:“自己连炮兵专业都没入门,哪有资格指导我们训练?”
张灿灿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下定决心:尽快成为炮兵专业的行家里手。
于是,集训期间,他把“教员”的位置让给了连队的专业骨干,自己则结合实践虚心请教……
大家的热情都被此举调动起来了,也都逐渐认可了他这个务实的新连长,只有谭林林还不服气。
两周集训结束,上级安排实弹射击考核,谭林林想借机给新连长“打个样”。几轮炮火轰鸣后,成绩出来了——张灿灿三发全中,而谭林林三发中了两发。
看到实打实的成绩,又想到自己在回应连长的请教时漫不经心,谭林林顿感羞愧难当,便主动去找张灿灿道歉。可见面后,他又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见状,张灿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从此,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了彼此的良师益友。
担任连长后,曾经只需埋头苦练的张灿灿,开始思考如何锻造“人人过硬”的钢铁集体。
根据连队体能成绩“两极分化”的特点,张灿灿研究推行“一对一”帮带训练方案。他率先行动,为列兵袁成浩制定训练计划,并亲自带训。
3个月后,效果立竿见影——袁成浩的体能考核成绩从勉强及格跃升至全面良好。看到这个成功案例,大家帮带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检验训练成果的机会悄然而至——上级下达了全团建制连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任务。
对连队体能情况了如指掌的张灿灿,将连队划分为3个小组:领跑组,由体能良好的战士组成,在队伍前带跑;互助组,由强弱明显的“帮带对子”组成,在队伍中跟跑;收尾组,由各班骨干组成,负责把控整体节奏。全连官兵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全力投入专项训练……
2014年下半年,全团建制连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如期而至。发令枪响,张灿灿作为领跑组成员带头跑在前面,其他人根据分组,全力发挥各自作用……从空中俯瞰,整个连队整齐划一地挺进着,形如一块坚不可摧的钢板。
当最后一个人冲过终点,计时器定格在23分14秒。这一成绩,使他们夺得该项目第一名。
“看我的,不仅要挂在嘴边更要落实到行动上。”担任指挥员以来,张灿灿不仅没有放下军事技能训练,而且要求自己在方方面面都要树立榜样——
“打铁,必须自身硬!”
“无论未来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都是最重要的”
入伍已23年的张灿灿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近年来,部队的转型发展太快了……
2017年,张灿灿所在单位改编为合成旅。
从传统步兵到多兵种协同,从单一作战到体系协同……一时间,挑战接踵而至。
一次演练,支援分队与步兵分队因通信不畅延误了进攻时机。复盘时,时任连长张灿灿没有批评两个分队,而是带头做起检讨:“这次演练失利跟大家没有关系,是我没有掌握清楚行动要点,才导致协同出了问题。”
随后,他带领官兵把专业教材翻了又翻,到标杆单位学了又学;高原驻训时,他带领官兵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里训练夜间协同……
经过不懈努力,在一次实兵演习中,张灿灿带领全连官兵实现了高效顺畅的协同效果。
转型发展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今年年初,作为红军营营长的张灿灿迎来了更大挑战——旅里将某项训练先行试点任务交给了营队。
“未来战争形态是什么样的?”一天,望着盘旋于高原上空的无人机,张灿灿陷入了沉思……
“营长,您来试试?”列兵张津浩向张灿灿递来一架小型侦察无人机,将他的思绪拉回到现实。
张灿灿接过遥控器,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摇杆和按键。只见无人机左摇右晃,随时都有“坠机”的风险。难得见到营长的窘态,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张灿灿也笑着把遥控器还了回去:“看来,操作无人装备,我还得多多向你们年轻人学习。”
“可面对未来战争形态,仅仅熟练掌握无人机操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张灿灿又陷入了沉思,“无人作战必须尽快革新理念……”
当目光再次聚焦到眼前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迷茫的他忽然找到了方向:“为‘无人’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
他迅速召集所有连长开会,要求每个连出2到3名无人装备骨干,组建研究小组,由他任组长。
年轻官兵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张灿灿的预期。很快,研究小组就宣告成立了。张灿灿带领大家开展无人装备研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创新。
“无论未来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都是最重要的。”张灿灿语重心长地对研究小组成员说,“决胜未来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就是我们。”
短短几个月内,研究小组的规模越来越大,自研的无人装备摆满了“研究室”……
“报告!”几名年轻战士拿着研究报告,来到了张灿灿的办公室,“营长,关于无人作战,我们有一些新的想法……”
翻开研究报告,张灿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相信,在一代又一代红军传人的接续奋斗中,英雄的红军部队将继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