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许文逸
“丁教授,黄芪病虫害该咋防?”近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陇川镇本草元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户魏军团急切地向蹲在田埂的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丁小琴求教。丁小琴拨开叶片仔细察看,随即列出防治要点:“白粉病、根腐病是主要病害,蚜虫、豆野螟也不容忽视。”她身后的技术员迅速记录,这些来自田间的“科技处方”很快便转化为村民微信群里的实用手册。
这一幕,是通渭县科技“组团式”志愿服务直通生产一线的生动写照。近日,由30余名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省市科技人才及本土“土专家”组成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在陇川镇启动,服务团小分队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智力支持。
这支科技主力军由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定西市农科院等9家单位的24名专家组成,是中组部遴选配备的力量较强的专家团队。三年来,团队与通渭县委、县政府紧密协作,组建了小麦、燕麦荞麦、胡麻、中药材、苹果、牧草6个产业组,精准破解技术瓶颈。
科技“组团式”志愿服务成效在国家级测产现场获实证。近日,在常河镇南河村,经服务团现场实测,采用“黑膜全覆盖+有机肥替代”技术的“兰大211”旱地冬小麦亩产突破400公斤,较传统种植产量翻了一番。“两项技术形成‘保水+提质’双重效应,为干旱区粮食生产开辟了新路径。”专家现场解读道。
近年来,通渭县成立科技特派团工作专项服务小组,在产业基地建立工作站,制定90余项年度任务清单。团队引进作物新品种100余个,筛选推广20个良种。创新应用覆盖保墒、绿色防控等6项关键技术,建立10个百亩示范田,全县辐射推广10万亩。依托寒旱气候利于养分积累的独特优势,成功打造3个中药材、小杂粮“乡土品牌”。专家包乡联村覆盖18个乡镇51个村,举办培训120余场,培训本土人才7000人次,帮带科技骨干158人,解决技术难题超百项。
升级后的科技志愿服务团整合30名专家资源,聚焦中医药、草畜、果蔬三大产业纵深发力,告别了“单兵作战”,“按需配菜”的组团模式正推动技术与产业无缝对接。当实验室成果在千亩黄土塬生根发芽,这支带着泥土味的专家队伍,正以科技之力重塑通渭产业筋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