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 虹 通讯员 衣晓峰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在多地的“蒸烤模式”下,各大医院急诊室内,热射病和冷中暑病例也在逐渐增多。
热射病:体温升高引发器官损伤
这段时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已连续收治了十多位热射病患者。他们的共同特征均是体温超过42℃、意识障碍明显、多器官功能迅速衰竭。
热射病作为高温环境下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绝非简单的头晕、出汗或乏力,它是以核心体温显著升高、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伤为特征的危重症,常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从医学机制上来看,热射病的发生源于体温调节系统的崩盘。”中国女医师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尹蕾蕾解释说,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40.5℃时,体内的热量不能被正常散发,内部“智能温控系统”彻底失灵,就像一台精密仪器的散热器完全罢工一样。这种失衡首先会殃及细胞能量代谢,尤其是负责维持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的线粒体,当它们在高温下“熔毁”,各器官也就陷入了功能停摆的危机。
同时,体内持续高温还会破坏酶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重要生化反应链条中断,最先表现为肝肾功能障碍。此外,极端体温亦会刺激免疫系统进入异常亢奋状态,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掀起“炎症风暴”,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系统彻底瘫痪。此种情况下,病人可能遭遇“内出血却无法止血”的致命险情,导致出血、低血压甚至全身性休克。
预防热射病,不仅仅是“少出门”这么简单,还需要主动补充水分、均衡营养、调整外出时间、做好防护。
尹蕾蕾建议,夏季即便不口渴,也要每小时规律饮水200毫升至300毫升。她说,大量出汗时,在水里放入一小撮盐+一点糖+几滴柠檬汁,或者直接喝低糖运动饮料,可以防止体液流失过快造成低钠血症或肌肉痉挛。此外,夏季在饮食上应适当多摄入富含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香蕉、毛豆、燕麦、菠菜、坚果,以及豆浆、酸奶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增强机体的抗热能力。
尹蕾蕾强调,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也同样关键。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是高温时段,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建议穿浅色、宽松、透气衣物,配备宽檐帽、防晒工具,并随身携带小型风扇或降温喷雾, 以帮助身体减轻热负荷。对于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需给予额外关注。
当热射病突然来袭,“快降温、快送医”是救治最核心的六字口诀。尹蕾蕾提醒,热射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10分钟,当怀疑身边人可能罹患热射病时,必须火速将其移至荫凉、通风处,最好是有空调的房间,解开或脱掉衣物,帮助患者散 热,降低体温。如有条件,可将患者全身浸泡在16℃至20℃的自来水中,仅露出头部,借助水与空气的对流快速带走热量。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大量冷水为患者淋身,并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部位用电扇、毛巾或冰袋辅助降温。
冷中暑:冷热交替导致血管痉挛
不久前,黑龙江省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6岁的患者,她曾连续数日在空调房熬夜写论文,直至上课才外出。不久,她便头晕呕吐、浑身无力,还出现手指发麻的症状。该院急诊科主任高宇飞介绍,此患者长时间身处空调房,突然进入室外高温环境,人体难以迅速适应超过5℃的温差变化,导致脑血管痉挛,进而诱发急性脑梗。
高宇飞说,每到夏天,类似病例屡见不鲜。实际上,这属于中暑的一种特殊情况——冷中暑。中暑并非仅能在热环境中 发生,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也会发生冷中暑,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人在空调房时身体不出汗,热量积聚在体内,突然进入高温环境,体内热量剧增,超过体温调节能力,体温调节系统失灵,热量无法散发,便会引发冷中暑。
那么,夏季该如何避免冷中暑?
高宇飞介绍,首先,冷热环境交替时温差不能过大。即将从开着空调的室内来到室外时,可提前关掉空调,提高室内温度,让身体逐步适应温差。进入空调房后,空调温度设置应与外界温差不超过5℃,且要避免冷风直吹人体,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调低温度。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调房间,每隔2至3小时要开窗通风或适当外出走动。其次,要注意补水。建议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5升。不要大量喝冰饮,而应少量多次喝温水,保证血管不发生急剧收缩。再次,饮食方面可多吃水分多的水果或蔬菜,如黄瓜、西瓜等。
高宇飞提醒,一旦从冷环境转到热环境后出现头晕、恶心等冷中暑症状,要解开领口纽扣、腰带,擦掉汗液,注意通风,少量多次补充温水,休息片刻症状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或冷中暑者年纪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应及时就医。
对于夏季喜欢游泳的人群,要格外注意。泳池温度比空调房温度还要低,游泳后不要立即进入高温环境,应先将身上的水擦干,休息15分钟后,洗个温水澡,再到室外高温环境中。
夏季除了应避免温差较大的冷热环境的突然转换,也不要在高温下大量饮用冰饮,因为这极易引发“脑结冰”。
“很多人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后,会喝凉饮料解暑,但体温调节中枢来不及反应,就会造成血管痉挛。”高宇飞说。“脑结冰”可伴有头痛、流泪、恶心、呕吐、肢体乏力等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会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脑结冰”造成的血管痉挛会导致血管远端的脑组织供血减少,若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还会出现脑坏死现象。
一旦出现“脑结冰”症状,应首先停止冷饮摄入,隔绝冷刺激。若头部疼痛剧烈,可适当按摩缓解,或小口饮用温水,缓解冷刺激。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头痛伴随视力模糊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脑血管收缩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