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动物园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揭示长臂猿适应性演化遗传基础

2025-07-22 16:53:2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李诏宇

长臂猿是严格的树栖动物,也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容易受到栖息地破坏的物种之一。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之一,长臂猿的生存状况可直接反映热带雨林生态健康。目前,几乎所有的长臂猿均处于濒危或者极度濒危状态,阐明其遗传多样性与演化历史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记者日前获悉,7月18日,《遗传学报》(英文版)在线发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孙婷和广州动物园正高级兽医师陈武等合作的题为《全基因组测序揭示长臂猿的适应性进化与物种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四种不同的冠长臂猿属(北白颊长臂猿、南白颊长臂猿、北黄颊长臂猿、南黄颊长臂猿)进行了群体水平的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解析了不同长臂猿物种间的遗传分化特征、种群演化历史及适应性演化特征,并揭示了其面临的严重近交和遗传负荷问题。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结合公共数据对4个冠长臂猿群体进行了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这四种冠长臂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且冠长臂猿属中存在广泛的基因流现象。历史种群动态分析表明,全新世早期长臂猿有效种群规模的下降与更新世-全新世过渡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人类向内陆迁移相关,而全新世中期的种群下降则可能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水稻农业扩张导致的森林砍伐相关。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与声带发育相关的基因在这两个群体中共同受到选择且呈现较高的遗传差异,这些基因可能参与长臂猿物种特异的“歌声”的形成与分化。此外,研究团队还鉴定到在果糖代谢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基因。这些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可能促进了长臂猿对高糖饮食的适应性进化。团队还发现,与运动以及小型体型相关的基因在长臂猿群体中也受到了正选择。这些基因可能对于长臂猿的树栖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研究系统揭示了冠长臂猿属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以及适应性进化特征,为濒危灵长类的保护提供了基因组学依据,也为其保护策略的制定、科学饲养和精准选配提供了科学参考。”陈武说。

陈武进一步指出,对于长臂猿来说,近交会导致有害突变的累积,可能降低其繁殖能力以及生存潜力。其中,北白颊长臂猿尤为濒危,活体仅存在于我国动物园与云南野放群体中,种群规模极小,且存在严重近交的可能。

“只有将所有北白颊长臂猿作为一个种群来管理,科学地调配种源合作繁育,摒弃将长臂猿个体视为已有、不共享繁育资源的错误观念,北白颊长臂猿的种群才能不断增长,并有机会再引入到野外,在原栖息地发展壮大,与人类长久相伴。”陈武呼吁。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