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通讯员 单宋佳
当盛夏的阳光穿透窗帘,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视工作。经过自动化主站机房的一排排设备时,他常常停下来仔细查看,检查一下日常运行参数,才安心回到办公室。
1999年,张霁明入职,参与宁波电网首个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改造工程;2001年,他首次接触宁波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见证了宁波电网一路发展的张霁明,如今已是国网浙江电力的首席专家。
2025年,张霁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练就电网“千里眼”
自从3岁那年生病以后,张霁明的世界就安静了。上学时听课靠抄同学笔记,工作后就得更费劲——别人用耳朵听,他用眼睛“听”。“当厂家工程师来调试时,我就凑最近盯着看,把操作步骤记下来。200多页的设备手册,我愣是全抄了一遍。”张霁明说。
由于听力不便,张霁明更加专注于观察和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由此练就了一双“千里眼”。只要看一眼设备故障信号,他就能迅速判断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同事们开玩笑说张霁明是“人肉扫描仪”,他总是腼腆地笑着说,其实没啥,就是多看多记。
他记得,刚工作时还在用螺丝刀拧端子,现在全是智能系统。“新技术落地不容易。创新不一定要搞大发明,能把先进技术‘本土化’,解决实际痛点,同样有价值。”张霁明说。
2019年,民晏线路发生故障,张霁明和团队迅速响应。他们利用自己调配建设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FA),定位故障、隔离、恢复供电。“以前这种故障要50分钟才能恢复,但我们的FA系统50秒就搞定了。看着屏幕上的方案自动弹出来,那种成就感,比喝什么咖啡都提神!”张霁明回忆说。
FA系统通过自动检测、隔离故障区域并重构路径,大幅缩短停电时间。如今,这套系统已经覆盖972条线路,停电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秒级”,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我们通过研发让先进技术更好发挥作用的小装置、小技术,通过改变或精简先进技术原有的操作步骤等技术革新来实现先进技术在宁波电网落地,并发挥出最佳性能。”张霁明介绍。
在新能源化和数智化方面,张霁明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他和团队还发明了AI调度自动化信息联调技术,让机器人代替人工校验,省时又精准。“有人说这些都是小改进,但电力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小数点的提升,可能就让几千户人家少停一次电。”他说。
2024年,张霁明入选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誓做一线“追光者”
走进张霁明的办公室,只见桌上有个蓝色文件夹。翻开一看,里面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笺纸。“这上面记录了我每天遇到的工作问题,他们说这是我的‘外接大脑’。”张霁明笑着说。
自入职以来,这样的便签已积攒了4000多张。同事朱宁远说:“张师傅可是‘活字典’,他讲课用‘人体神经’比喻电网,既通俗又易懂。比如,断了一根信号线,就像手指头不听大脑使唤,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张霁明关心爱护青年人才,把提携后学当做电力人的重要责任。2017年,张霁明成立了“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推行“启航—领航—蓄水池”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室有个有点狠的“规矩”,当天发现的故障必须当天解决。刚开始的时候,没人愿意来工作室,因为都觉得太累太苦。后来,工作室的人渐渐多起来。如今,工作室已经培养出了1名省级专家、2名市级专家,并取得了4项发明专利,发表了9篇核心期刊论文。
在同事们眼里,张霁明是个认真到有些执拗的人。张霁明的领导王翔说:“他有种钉子精神,坚持认认真真做专业。”张霁明觉得,与其说自己有工匠精神,不如说是不安分——看见问题就想解决,发现新技术就想试试。
在带徒弟上,张霁明有个原则,不管多大的创新,每年必须有一项。去年,一名90后徒弟的QC项目得了省里一等奖,张霁明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从业26年来,张霁明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他常常说,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在一线积累起来的,一身本领也是从一线练出来的,在一线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武之地。“我的心愿就是在退休前完成宁波电网自动化全覆盖,让电网真正实现智慧、可靠。”张霁明说。
华灯初上,甬城进入一天中最为流光溢彩的时刻。“电力行业很特殊,我们的作品就是万家灯火。每次值班时,看着城市的灯光,就觉得这辈子值了。”看着窗外,张霁明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