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神经技术领域的负责任研究与创新——专家解读《涉及人的神经技术医学研究伦理指引》

2025-07-25 07:44: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7月23日,科技部官网公布《涉及人的神经技术医学研究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规范神经技术医学研究提出了动态适配且行之有效的伦理要求。

作为全球科学前沿研究及技术转化热点,神经技术的进步将为神经精神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为探索人的心智过程和意识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神经技术可直接作用于人脑,尤其当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时,对个体思维的解码以及对个人情感和动机解读正在重新定义人类隐私的边界与范式。”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翟晓梅表示,神经调控技术干预能够改变人的认知、行为或性格,可能威胁到人的自由意志、人格同一性和心智完整性等有关人的本质特征。

为此,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在广泛调研、系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指引》。针对神经数据采集分析和神经调控医学研究活动,提出了包括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权衡受益风险、防范多重风险等7条具体伦理要求,为负责任地开展相关医学研究提供明确伦理指导。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伦理框架,以确保人的尊严和自主性不受到侵蚀。”翟晓梅说,《指引》将维护人格尊严、增进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公正、坚持审慎负责作为基本伦理原则。“维护人格尊严”作为首要原则,正是针对神经技术可对人的本质特征构成深层干预这一特性,不仅从维护自主性角度防范神经技术潜在风险,还应从更根本的人的价值维度建立保护机制。

在翟晓梅看来,“增进健康福祉”应是神经技术医学研究的原动力,从社会公正的视角强调限制对非医学目的增强的使用。同时,研究设计应避免由于文化偏见的影响,将某些社会文化现象单纯归因于某种心理“缺陷”,使医学成为对问题的唯一解释及干预手段,从而导致“社会问题医学化”。

《指引》还提到,应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反馈机制,并按规定履行相关行政许可要求,接受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严格遵守伦理审查复核要求,落实各方责任。

“神经技术的可行性不等于其干预的正当性。推动神经技术领域的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需要科研人员、管理者、监管部门和伦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与公众一道协同治理。”翟晓梅透露,《指引》将定期评估并适时修订,为创新主体提供与时俱进的规范指引,确保守正创新。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