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我们需要《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这样的书,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传递给现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书中写的不仅是事迹,更是中国科学界的精神坐标系。”“我们要坚持初心,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 树立良好作风学风”——《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出版座谈会。会上,多位科研人员分享了书中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带来的深刻启迪与激励。
钱学森先生“手算弹道”的故事广为人知。在那个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年代,为保证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飞行弹道的精确,钱学森带领团队依靠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夜以继日地进行海量计算。为确保关键数据无误,他们甚至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安排两组人员,使用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独立运算,直至结果完全一致。
“这份极致严谨,正是我们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石,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用行动为我们树立的标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师、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员张琛深有感触地说。
张琛表示,这种精神深刻影响着他们如今的飞行器研制工作,无论是地面试验还是仿真模拟,他们都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反复核查每一条数据、每一个结论。因为他们深知,科研工作中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难以承受的后果。
“如今的项目通常是先申请经费再做预研。而王绶琯先生提出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构想后,书写宏篇项目建议书,并未动用国家科研经费,全靠他个人的工资积蓄支撑,是在他自己家里做出来的。”王绶琯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深情讲述了王绶琯自费开展LAMOST调研和设计的感人往事。
“我与先生接触最多。博士毕业后,我每两三周去看望先生一次。”韩金林回忆道,“先生给我讲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科研经费有限,不能靠砸钱去和国外比拼,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成果。”
如今,韩金林正身体力行地传承着王绶琯先生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始终将目光锁定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上,早先他利用国外望远镜和文献数据,揭示了银河系磁场结构,成果进入多本国际经典教科书;现在正在利用“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力争做出更大成果。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有的科学家为国家解决重大难题,却一生低调简朴,连一张公家信纸都不肯私用,其淡泊名利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有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毅然回国扎根戈壁滩,隐姓埋名数十载,其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让人无比动容。
《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生动讲述了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展现了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修身齐家的高尚品格。
“本书旨在讲好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主动践行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清廉简朴的工作作风、忘记‘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聚焦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晓虹强调。
(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