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温桦
深夜常亮的窗、伏案的身影、游走的笔、磨损的笔记本,无声串联起李建国这36年的铁路货运生涯。
正是凭借这份耕耘与创新,他在今年7月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这一荣誉是对他扎根铁路货运36年来,以匠心求索、凭创新破局,从填补基层信息化空白到擘画现代物流蓝图,再到引领智慧货运发展卓越贡献的崇高褒奖。
匠心初萌,绘市场“蓝图”
1995年2月,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建国调入兰州铁路局银川分局固原车务段,历任办公室主任、技术室主任等职。当时信息技术尚不发达,各站点数据全靠手工填写,笔迹各异导致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且上报滞后。“想掌握生产组织情况,得靠人工汇总数据,费时费力。”李建国说,手工报表成了他心中的“结”。
“规范化管理必须从信息源头抓起。”1999年,这个念头愈发强烈。尽管车务段懂技术的人寥寥无几,且他身兼行政与技术管理工作,时间精力紧张,但“安全生产等不起”。李建国挤出业余时间钻研,建起一支“创新小团队”。
“白天各忙本职,晚上就是‘头脑风暴’时间。”团队成员马力峰回忆,他们翻出历年手工报表研究,把各岗位操作环节画成流程图反复讨论。1999年底,“固原车务段信息管理系统”成功上线,成为段上首个局域网系统,彻底告别人工统计,实现信息录入、存储、查询的电子化与规范化。“系统上线后,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查看现场作业,管理一下子规范多了。”同事王敏说。这一系统填补了段上信息化空白,也成为他深耕数字货运的起点。
2006年12月,李建国调任兰州铁路局辅业资产管理中心,主抓运输计划与经营组织。当时中心日均装车量不足1000车,他需对接28家企业、协调跨部门资源,“难点是摸清客户需求,整合装车计划,再争取车皮和线路”。
他跑货场、研市场,将货源信息与市场分析整合为决策成果,还起草了路局现代物流发展规划。7年间,辅业中心日均装车量从不足1000车跃升至3000车,为全局运力调配提供数据支撑。
2013年铁路货运改革后,李建国在货运营销处负责集装箱经营等工作。他推动建立覆盖全局的集装箱货源管理体系,却面临货场设施薄弱、人员对新模式陌生、资源调配难等问题。他带队深入一线,争取资源改造货场、添置设备,还制定五日、半月、月度计划管控全流程。最终,集装箱日均办理量从200多车升至1000多车。
智创未来,铺智慧“通路”
现代物流转型中,李建国敏锐发现数据碎片化、人工统计效率低等痛点。“以前掌握全局运输数据,得靠U盘拷贝后人工整理,效率低还易出错。”2017年,他牵头立项研发“货运智慧营销平台”——这是全国铁路率先自主研发的综合性货运大数据平台。
平台建设无先例可循,海量数据整合与功能开发难度极大。“最难的是啃英文说明书和源代码文档。”李建国说,他们逐词研究、逐行抠代码,结合实际需求改造。2018年平台投入使用,实现货源分析、经营决策等功能的可视化与智能化,如今已形成十大功能模块,成为货运管理“智慧大脑”,为国铁集团提供了“兰铁经验”。
2020年进入货运部综合部门后,李建国主持完成国铁集团重点项目“黄河流域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走访60多个货场构建铁路货场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近年来,他共主持7项重大科研项目,还带动后辈创新。“他不仅自己学,还带着我们泡在现场研究问题。”团队成员钟彦鹏说。
36年来,李建国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6项、地市级奖项15项。夕阳下的铁轨延伸向远方,光芒中不仅有他的坚守,更映照着无数铁路人的身影——这光芒是传承的印记,更是前行的灯塔。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