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新能源系统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增绿”

2025-07-29 21:35:4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7月29日,记者从太原理工大学获悉,《自然》新闻头条日前聚焦中国南极科考最新进展,高度赞誉了由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牵头设计研发的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据悉,该系统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启用。

长期以来,南极科考长期依赖燃油,全球约40个南极常年科考站的一次能源供给均采用燃油。随着科考活动日益频繁,这一能源体系已难以满足“绿色考察”发展需求。然而,南极严寒、强风、暴雪等极端气候及极昼极夜现象,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储存带来严峻挑战。为应对南极独特环境,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的装备与技术需进行专门研发。

2021年起,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下,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孙宏斌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以团队近30年复杂能量网络技术研究为基础,联合中电18所、清华大学、中电丰业、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优势单位协同攻关。研究融合电气、机械、热能等多学科,相继攻克低温燃料电池冷启动技术、燃料电池耐低温冰冻技术、“制氢-储氢-输氢”控制系统、极端环境下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系统(IEMS)等关键技术,并设计开发出适应南极环境的耐低温抗强风“水滴型”风机。

2023年11月,南极秦岭站“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建设项目获批。同年9月,在太原和内蒙古两地分别开展“风-光-氢-储-荷”系统联调联试;11月,整套新能源系统运往南极;12月22日抵达南极秦岭站;2025年3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评价,“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南部的首个科考站……将开展海洋和陆地生态学、海冰、地球物理学和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研究”。国际冰川学会前副主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Christina Hulbe教授指出,“秦岭站为应对一系列南极科研前沿挑战提供了极佳的地理条件”。秦岭站部署的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光伏、风机、储能电池和储氢设备,预计能满足该站超过50%的能源需求。诺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Kammen教授在《自然》新闻中高度评价,“其他科考站应学习秦岭站这一做法”。

记者了解到,此前多位国际知名极地研究学者也对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强调,“在南极建设清洁能源平台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秦岭站近期实现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成果值得关注……不仅响应了全球碳中和共识,更为南极科考站的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极地能源专家、阿拉斯加大学Richard Wies教授在IEEE Electrification Magazine中指出,“南极秦岭站已成功建成全球首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可全年运行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这一里程碑式发展引领南极科学探索迈入绿色新时代。”

(太原理工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