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时值盛夏,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元台子乡花生种植示范基地,千亩花生田绿浪翻滚。日前,记者随中国气象局“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兴城,见到种植户孙刚时,他正在田间劳作。
“今年花生长势非常好。眼下,花生正处于下针到膨果关键生长期,什么时候浇水、打药、施肥,市气象局专家都会及时指导,让我们心里有底。”孙刚告诉记者。
兴城被誉为“辽宁特产花生之乡”,年花生交易量40至50万吨,年交易额在40亿元以上。然而,由于葫芦岛地处辽西走廊,是辽宁省西南来向天气系统的入境门户,暴雨、大风、强对流等频发。灾害性天气是影响兴城花生产量和品质最关键因素。
“花生播种怕春旱,结荚期怕暴雨涝渍,收获期最忌连阴雨和早霜。”葫芦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揣艳军说,因此,精细化气象服务尤为关键。
2024年8月20日,葫芦岛经历了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强等级暴雨,这对7月刚经历旱涝急转的花生来说可谓致命一击。
“暴雨前,接到气象部门的预报与通知,我立刻赶到花生田,清理沟渠,做好排水准备,这才避免了更大损失。”孙刚说。
不见春雨不撒种,花生播种总要等到第一场透雨落下,曾是这里花生耕种的传统。
“今年春雨还没下就提前播种了花生。”孙刚说,这一打破传统的决策,正是基于气象部门5月初发布的预报和农事指导:虽无降雨,但地积温达标且土壤墒情适宜,完全满足播种条件。
2022年,在辽宁省气象局统一规划下,花生气象服务中心落户葫芦岛,元台子乡示范基地建设了首个花生气象监测站,农户抬头便可实时查看气象、作物和土壤要素数据。同时,花生气象服务中心还为种植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跟踪式”气象服务。
葫芦岛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丽敏介绍,为提升花生气象服务的科学性与精准度,2024年葫芦岛市气象局创新开展花生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试验地块根据气象服务调整播期、收获期,对照地块依据农民经验自行管理。经过一年的田间试验、测产分析与专家论证,气象服务地块出苗率提高了7%;每亩花生增产27.5公斤、增收238元,气象“软服务”产生了提质增效的“硬效益”。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祝家沟村,果业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祝家沟村种植的水果众多,其中绥中白梨远近闻名。走进梨园,农田小气候站时刻监测墒情与地温,一旦土壤湿度低于临界值,绥中县气象局将依据数据提醒果农灌溉,果农们告别了“靠天猜水”的日子。
2018年前后,依托气象站研究梨成熟与气象的关系,当地气象团队成功破解了关键生长节点的气象密码,帮助果农找准了“黄金采摘期”。按照这个时间采摘的白梨,糖分更高、品质更好。
种植大户时海滨告诉记者,2024年,根据气象建议采收,每斤多卖8毛钱。“一棵树大概500斤梨,一亩果园150棵树,800多户农户每位一年能增收三四万元!”
当然,晚摘最怕冰雹。“9月份多次出现强对流天气,我们会提前预警,指导炮点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冰雹对果树的伤害。”绥中县气象局局长于志东说。
祝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丽丽介绍,村里的果业受气象影响较大,气象部门会提前预警强对流天气;在日常管理中,气象数据也为施肥、打药等环节提供科学参考。如今,气象服务已深度融入果树种植的各个环节,为果园增产增收保驾护航。去年村集体收入20.6万元,今年通过果园认养、游客采摘等项目,预计能增加到80至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