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相较于居住空间、工作空间的第一、第二空间,联结着人、文化和城市的第三生活空间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活力和丰富性。如今,随着充电效率、智能辅助驾驶、车载无人机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突破,智能汽车正成为重塑第三生活空间的最新载体。
7月30日,由亚洲数据集团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在重庆举行。记者在大会上发现,3分钟换电、2分钟清洁座舱空气、AI颠覆智能座舱革命、“空中专车”刷新未来交通体验等技术成果,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头部车企、参展观众的讨论,智能汽车重塑第三生活空间也成为了各方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大会上展望智能汽车发展时说,汽车革命已进入了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的下半场。智能汽车不再只是“动力形式的变更”,而是“生活方式的重构”,更是能听懂人话、理解情绪、处理事务的“移动智慧生活空间”。
“三分钟换电”解决补能焦虑
加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中的不可回避的关键议题,能否快速、便捷地补能,也成为许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考虑因素。
作为此次大会的参展商之一,蔚来汽车旗下品牌乐道汽车L90,搭载了“可充可换可升级”补能体系,其中,“三分钟极速换电补能”技术吸引了不少目光。
乐道汽车重庆区域总经理万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补能焦虑一直是大三排SUV车型研发的核心痛点。在增程大三排SUV的补能网络与效率尚无法解决用户充电焦虑的背景下,“三分钟极速换电”技术使出行再无里程焦虑。
据万平介绍,当车辆续航里程不足时,乐道L90支持前往附近换电站换一块“满电”电池。换电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换电时车主无需下车,没有下车拔枪、扫码等繁琐环节,在车内可一键开启换电。换电程序启动后,车辆会自动泊入换电站,随后电池卸载、电池下降检测、装载电池等操作也依次自动完成。电池装好后,车辆电脑将对电池的螺栓链接、车身和电池的冷却液系统与电力系统的链接进行自检,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让每一次的高效补能,都成为一次全面的电池体检。
“在雨雪极端天气下,也能在车内一键换电吗?”
面对一位参展观众的提问,万平给予了肯定回答,并补充道,车主还可根据车程距离选择换用不同大小的电池,选择60kWh标准续航电池包的车主,可按日、按月、按年升级至更大容量的电池包,满足各种场景下长途出行需求。这种租用电池的形式,即车电分离,电池部分免去了购置税,大大降低了购车费用的同时,也助力电池回收应用,减少资源浪费。
充电站和换电站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分钟极速换电”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万平表示,截至目前,蔚来汽车建有换电站超3400座,超级充电站4,659座,是全国自建充电桩最多、全球换电站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东至黑龙江佳木斯、南至海南三亚、西至新疆克拉玛依、北至黑龙江齐齐哈尔都有换电站。
“城市‘电区房’覆盖率达81.3%,意味着超八成的车主在住家或工作地3公里范围内至少有一座蔚来能源换电站。”万平告诉记者,依托充换电投入和纯电技术创新,乐道L90还达到了同级领先的14.5kWh/100km超低能耗水平,在标配85度长续航电池包的情况下实现C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下续航605km,该车型将于8月1日起开启交付。
两分钟实现座舱空气清洁度达手术室级别
车辆展示区,赛博感十足的特斯拉焕新Model Y吸引力不少年轻观众,相较于行业首创的外饰版漫反射技术,其两分钟实现座舱空气清洁度达到手术室级别的技术是参展专家和观众的关注焦点。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记者按下车辆空调界面上的按钮,开启了生物武器防御模式。
“这个时候,车辆会自动切换为外循环,并将风扇设置为最高档位,在压强差作用下,车厢内空气会快速排出,车厢外空气经由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后,实现净化效果,空气中颗粒物等指标达到手术室级别。”上述工作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据实验室数据,HEPA对粉尘颗粒过滤效果达到 99.97%以上。
据悉,Model Y所使用的HEPA是一种用于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的车内净化空气设备,滤芯展开后的长度约9米,是目前行业内车辆搭载的最大HEPA设备。
近几年,随着消费需求的提高,座舱空气质量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重要方面。2015年,特斯拉在Model X和Model S车型上,引入了高效空气过滤器和生物武器防御模式,将曾经多用于百万级豪车的功能应用于售价更低的新能源汽车上,并逐渐成为中国制造Model Y的标准配置,真正降低了洁净车内环境的门槛。此外,车辆饰板、座椅以及胶条采用了低挥发无污染的座舱材料,保障了座舱安全。
记者注意到,此次大会展示的不同品牌车辆,都将座舱功能、亮点作为了推介重点。对此,宁波均联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ADAS负责人汪浩伟表示,智能汽车的座舱不仅是单纯的座舱,而是一个连通万物、不断生长、个性智能的移动出行空间,座舱空间、内饰材料、车内空气质量、储物格局、车载AI生态、音响质感、屏幕尺寸、玻璃车顶防晒、车内信号强度等功能优劣会影响消费者的选购决定。
“从最初简单的信息娱乐系统,到如今集智能驾驶辅助、人机交互、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超级智能平台,技术推动下,智能汽车的座舱革命已悄然开启。若车企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在路上的休闲、娱乐、办公等各种需求,最先实现‘人车共感’生态,将会在座舱革命中占得先机。”据汪浩伟介绍,作为汽车智能座舱头部企业,均联智行研发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及智能网联技术,已应用于全球2400多万台车上,助推了中国车企在全球智能座舱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无人驾驶技术更新智慧城市生活形态
本次大会以“智联车路云·聚势双循环”为主题,车路云一体化技术革新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无疑是讨论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对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关注,承载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无人车反而成为焦点。在展示区,三台形态各异的无人车前围满了观众,一场关于无人车更新智慧城市出行生活形态的设想讨论就此展开。
祺迹汽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肖宁向记者描述的系列场景,形象地勾勒出了无人车改变消费方式的未来画卷:上班族眼睛不适时,在线上预约检查后,搭载多种高精尖眼科设备的移动眼科诊疗无人车将开到办公地点附近,提供检查与治疗服务;在炎热夏季,用户在户外无需寻找固定商店,就可以随时随地在无人车上购买到冰凉的饮品和冰淇淋,无人车还能根据人流分布情况,灵活地调整售卖路线;快递网点和消费者间的物流由自动驾驶配送车完成,大大节省末端配送快递员的人力成本;深夜,无人巡查车会按照指定路线进行社区巡逻,为每一个深夜回家的人保驾护航……
肖宁表示,无人物流车将迎来场景应用的转折点。得益于iGLCA模块化底盘架构的优势,祺迹汽车研发了行业领先的车规级全冗余无人轻卡线控底盘祺迹T45,能够搭载15-24立方米大货舱,支持高速智能驾驶。相比传统运输,可节省约60%成本,同时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白犀牛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大中华区首个通过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国际标准ISO22737场景评估测试的自动驾驶企业。此次大会,白犀牛公司带来了最新研发的R5无人车。据公司副总裁王瀚基介绍,R5无人车除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外,还搭载了先进的BEV感知技术,能精准感知周围环境,在交通拥堵、行人穿梭、复杂路口等情况下,也能实现安全、稳定行驶。
在王瀚基看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突破、迭代,相关法规的持续完善,无人车定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让物流从业者从传统物流服务的时空限制中解放出来,还能有序、安全、高效地重构智慧城市物流形态,满足普通消费者多个生活场景需求。
【链接】“空中专车”还有多远?
飞行汽车是智能汽车重塑第三生活空间的一个特殊载体。2025世界智能汽车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对“空中专车”应用落地充满了信心。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汇天”)研发的“陆地航母”,是全球首款即将实现量产的飞行汽车。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王谭在大会发言时说,作为“能飞的汽车”,“陆地航母”分为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既可以像普通汽车一样在公路上行驶,又能“一键起飞”,在低空自由穿梭。飞行体“藏”在汽车后备箱,满油满电情况下,可为飞行体充电6次,相当于一个移动的超充站。
“‘陆地航母’已斩获超前预定订单4000余单,这体现了消费者对飞行汽车的真实期待。”王谭表示,得益于航空工业、新能源汽车、5G、人工智能等产业蓬勃发展,汽车“长出翅膀”,但要实现像在地面打车一样简单的“空中专车”使用场景,即能在空中合法飞行并载人跨省通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谭认为,当前,已有的飞行汽车能满足消费者在郊区、景区、飞行营地等“限定场景”飞行,跨城交通,门到门、点到点的“3D立体交通”飞行场景的实现,仍受限于动力续航、应用场景以及配套法规体系的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