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破解水稻高产优质密码

2025-07-31 15:58: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水稻产业始终面临着一个独特挑战:如何在满足14亿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协同?近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水稻新质高质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专题论坛上,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表示,高产路径往往会影响优质形成,二者的矛盾需通过理论与技术创新来破解。

近年来,我国水稻丰产提质已见成效,但还面临着多方面瓶颈制约。论坛上,专家围绕水稻高产与优质协同、智慧农业应用等议题展开探讨,勾勒中国水稻产业科技突围的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强调,要实现水稻丰产提质的目标,未来需发展适度规模化稻田轮作、全程机械化与无人化栽培,同时推广秸秆无害化还田与一次性施肥配套技术。

丁艳锋提出,基于“穴、穗、粒”三均衡理论实现丰产提质协同。在田间地头,这一理论转化为一系列措施:借助北斗导航实现机械化栽插的秧苗空间一致性,研发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保障穗间养分均衡,通过叶面肥调节应对高低温影响、促进粒间灌浆均匀,从而促进水稻丰产提质。

智慧农业被多位专家提及。“真正的智慧农业,是感知、判断、施策、实施、反馈各个环节均实现智慧化。”丁艳锋表示,智慧农业的终极目标是让农业摆脱“脏苦累”标签,“未来种田可能像玩游戏,鼠标一点,机器就能按指令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胡培松提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制水稻智能高效现代化育秧技术及装备,实现水稻育秧从叠盘出苗向智能高效转型升级。同时,还开发了地面智能虫情测报灯、基于AR眼镜相机等病虫害智能测报装备,为水稻绿色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我国在农机装备在感知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表型中心的探索为此提供了破局思路——通过无人机遥感与表型技术,仅靠图像分析就能快速判断水稻群体生长的均衡性。“这就像给植物装上智能穿戴设备,实时获取生长数据。”丁艳锋解释。

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给水稻生产带来严峻挑战。2022年,江苏8月超15天40摄氏度高温、2024年持续两个月的酷热天气,均导致水稻减产。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课题组成员王松寒教授的研究正聚焦于此: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稻产量损失。

他们最近在《自然》子刊发表的一项成果颠覆了传统认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磷肥对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调控作用可能强于氮肥。王松寒解释,这一机理的揭示,为开发适应性栽培措施提供了新思路。

新技术正在加速研究进程。借助遥感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框架,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构建的模型可将实验结果从江苏拓展到东北乃至东南亚,研究效率提升数倍。王松寒透露,未来将重点研发面向农民的交互式AI模型,让技术真正扎根田间。

从发展绿色低碳栽培技术,到提升产业新质生产力,再到增强国际竞争力,此次论坛为我国破解水稻高产优质密码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

(中国科协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