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吴梦璐
群山环抱下的村庄,开门见山,满目苍翠,民宅民宿错落有致,成群游客徜徉其中,坐落在绿植流水之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合影……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浙江湖州安吉余村,看到这番场景。
从昔日卖石头,到如今卖风景、卖文化、卖品牌,余村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从景观到能耗,当地对“两山”理念的践行持续深入。
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介绍,游客以乘坐新能源观光车、骑自行车、步行等作为村内游玩主要的交通方式。村内还有多个互动设备,引导村民和游客践行低碳生活。同时,余村农网提升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新能源快速融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是浙江山区县的典型代表,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二分田”,有白茶、毛竹、转椅和乡村文旅四大支柱产业,可形象地总结为“一片叶子”“一根竹子”“一把椅子”“一个村子”。但在能源生产方面呈现“缺煤少气无石油”的供给状态。
2023年12月,安吉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当地积极推进乡村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赋能乡村产业振兴。2025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安吉这一试点的验收之年。
余村,是这场绿色变革的先锋。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以余村打造“全要素零碳乡村”为契机,开展绿电绿证交易,打造能源控制系统“碳魔方”,推动公共建筑减碳运行,推进“车网互动”示范项目和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建设,助力余村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绿电供应的乡村。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安吉探索乡村组团发展模式,丰富“一个村子”的内涵。从最初的余村单村发展至1镇2乡24村片区组团,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大余村”建设。2024年,整个大余村片区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24个村中,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54万元,同比增长11%。
在有着“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的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记者了解到,针对以往茶农主要依靠煤、柴等传统能源人工炒茶,炒茶效率较低的情况,安吉逐步推广电气化炒茶,提高炒茶效率。今年,当地政府与供电公司推出绿电炒茶专项行动,在黄杜村试点购买272万千瓦时绿电,对黄杜村实现绿电制茶全覆盖,并发布“绿电白茶”标志,提升安吉农业绿色品牌效益。
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碳效服务工程师李馨怡介绍,地方政府出台了电炒茶规范,推动电炒茶规模化发展,并建成六大集中电炒茶点解决负荷激增问题。
安吉县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水能、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已建成天荒坪、长龙山两座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90万千瓦,形成亚洲最大的抽蓄集群,显著提升区域电网的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性。
十年间,电力在安吉能源供给中的占比从48%跃升至近68%。截至目前,安吉县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1.8万千瓦,占全年最高负荷的6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本地总发电量的近80%。
国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农村能源革命专班负责人赵艳龙介绍,围绕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和服务各个环节,公司持续完善县域卓越供电服务体系,通过打造“政网联动”“企网协同”“村网赋能”“电网提升”四大创新机制,构建了高效协同的能源助力绿色共富的机制体系。
安吉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竺亮直言,开展相关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非为“试点”而“试点”,关键在于顺势而为,让民众、企业真正享受到农村能源革命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