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实习生 尹可祯
如何模拟鱼的嘴部在水中的开合?这是国内外众多动画作品都面临过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朱幼安直言,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鱼嘴附近肌肉,还包括鱼鳃的运动,对于远古鱼类而言,甚至还有下骨板的移动。因为缺乏相关科学研究支持,能生动准确模拟这一动作的作品数量有限。
这是7月30日国产科幻动漫作品《灵笼》主创团队在北京进行的“科学溯源”之旅中的一幕。当天上午,团队去往中国古动物馆和古脊椎所进行交流研讨,开启了⼀场“古⽣物化⽯⼤冒险”。
朱幼安介绍,古脊椎所拥有全球唯一基于CT数据的现生与灭绝脊椎动物三维重建与分析全流程实验室,也能用新技术新方法“复活”地史时期以来的古生物。听到这些工作内容,《灵笼》主创团队更是兴奋了起来,开始畅想各种可能的合作形式。那些影视作品中的“怪兽”,其实完全能以这些远古生物为蓝本;设计师们想象出来的奇特生物,也可以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有据可依”。毕竟,动物的结构、大小、习性,都是自然选择下的产物,都有其演化逻辑可循。
前一天,《灵笼》团队已经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进行了一场“科学装置探秘”,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物医学成像设施。为期两天的“科学溯源”之旅,不仅是⼀次为《灵笼》第三季创作汲取灵感的采风,更是⼀场旨在提升IP科学质感、推动“科影融合”的公众科普的创新实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表示,时代在变化,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也在改变,科影融合从聚焦院线大片转向网络平台番剧等形式,精准渗透年轻人生活。对创作者来说,科学素养是想象力基础,符合科学逻辑的设定能增强作品代入感与信服力;对研究者来说,借助艺术将科研知识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内容,可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也能启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我们和《灵笼》主创团队建立联系,不是来挑刺的,而是来搭桥的。科学与艺术,看似分属理智与情感的两极,实则同源,都源于⼈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们的融合,能创造出1+1远⼤于2的价值。”汪筱林说,科学并非束缚想象力的枷锁,恰恰是让想象力飞得更高的坚实基础。
《灵笼》主创希望能和科研人员开展更加深度的成体系合作。艺画开天联合创始人、《灵笼》项目总导演董相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已经向多位优秀科学家发“科学顾问”邀约,并期待建立更多元化的合作形式,给《灵笼》的世界观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后盾。
据了解,《灵笼》是由艺画开天制作的原创科幻动画作品,2019年7月首次播出,截至2025年7月共播出了两季,总播放量超10亿。故事发生在未来地质灾难后的末日世界,那时的地表被独特的“玛娜生态”覆盖,诞生了以吸收人类“生命源质”为目标的噬极兽与脊蛊等怪物。幸存人类退居浮空堡垒“灯塔”,迫于资源匮乏,依照冷酷的生存法则维持社会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