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7月30日至31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汽车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及重庆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思想碰撞。
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紧紧把握新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牢固树立以电动化牵引汽车产业网联化、智能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技术路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推动汽车产业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持续优化体制机制环境。
苏波认为,未来必须要集中力量突破车规级芯片、高安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同时要前瞻布局车路云一体化协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汽车上的应用等前沿领域,牢牢把握技术迭代的主动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安全始终是不变的主题,也是汽车产业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基石。”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介绍了赛力斯首创的“场景定义安全”的智能安全技术体系,目前该体系已覆盖用户用车全流程的190项安全场景需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汽车产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做好技术创新、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赋能这三篇文章,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建设汽车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多方携手共建产业新生态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全面开启“下半场”,与会嘉宾认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最重要的课题,要携手并肩,共同营造和维护健康有序、价值共生的产业新生态。
主论坛上,多项标志性合作集中落地。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汽研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建汽车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整合权威数据与技术研究资源,为行业提供精准的市场研判、政策解读和趋势预测。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国汽研联手筹办汽车品牌专委会,旨在扩大产业朋友圈,以标准体系赋能测试认证,共塑品牌竞争力。
主论坛上,汽车新质生产力优秀案例正式发布,评选出的25家优秀企业案例,体现了汽车行业技术变革趋势与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安民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25)》报告,报告聚焦技术、市场、产业、环境、可持续发展五大产业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报告显示,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环境维度排名全球第一,但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汽车社会等方面仍有差距。而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这一细分赛道,中国已处于全球前列,尤其在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领域位居第一。该报告为我国汽车企业征战海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论坛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