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三年半实践成果丰硕

2025-08-03 20:35:3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7月30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IAED)、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联合发起的“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京发布总结报告。

项目自2022年启动,截至2025年7月,项目在全国20余个省区市累计开展合作社和农户培训及供应链实践活动近百场,建立起覆盖从田间种植到终端销售的绿色流通试点网络。

据项目协调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郭沁华介绍,项目聚焦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与果蔬流通体系优化,围绕“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开发、周转筐推广”等核心目标,构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的绿色农产品流通路径。项目期内,制定并发布了包括《果蔬类周转筐运营操作规范》在内的多份标准指南;搭建了培训体系,在全国22个省区市开展赋能培训,成功覆盖2000多家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和超过10000名农户,促进了可持续种植理念在生产端的落地与传播;联合基地、流通和零售多方,推广果蔬周转筐(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质制成的标准化物流容器,主要用于农业产品储运、食品冷链及工业仓储场景)进入流通链条,覆盖了60余家零售企业和120余家经销商,还完成了涉及行业操作指南开发、环境效益评估、政策研究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项目启动初期,协会深入调研发现行业在周转筐使用中普遍存在包装成本高、果蔬保护不足、操作流程不统一、丢筐率高等问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部主任田芮丰表示,项目从使用指南开发、线上视频课程、企业试点和挂牌机制,到标准制定,系统推进了周转筐的普及,并于2024年升级为行业标准,涵盖载重、尺寸、物流兼容性等关键参数。同时,项目还推动周转筐在地标农产品中的协同应用,联合地方政府探索“以好筐带好品”的推广路径。

来自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的中国首席代表高思博士分享了项目期间开展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结果。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一次性包装,标准化周转筐在运输距离1000公里内的场景下可减少近50%的碳排放。项目累计推广的周转筐使用量611万。

“蔬果的生产流通面临化肥农药投入偏高、组织化程度不强、损耗率高、流通链长等典型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慧指出,该项目有效推动了农户培训、合作社赋能、标准融入采购体系、流通减损协作等关键环节。

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介绍,项目先后在宁夏蔬菜主产区——银川市和固原市举办多期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零售采购标准、品牌建设及电商供应链等主题进行现场授课与指导。

“通过与项目参与企业喜茶的深度合作,鸿润农场获得了标准化生产与评价体系的培训与指导,成功评价为‘推进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云南石屏鸿润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媛表示,在此过程中,农场还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女性广泛参与杨梅种植、采摘、包装等环节,促进了就业与乡村融合发展。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部总监黄建军表示,企业不仅借助项目资源完成了多场赋能培训,还将可持续理念扎根于农业实践一线。项目帮助企业在浙江淳安、丽水江根、临安高山产区以及四川广元等地推动了订单农业、绿色种植与采后保鲜等多项创新探索,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蔬果品质与流通效率。

项目执行机构代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表示,“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顺利结项,不仅是一次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更为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和国际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实践样本。三年半的探索证明,通过标准化工具、协同平台与培训机制的联动,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损耗、减少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