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去年我们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高企)认定,但因研发费用归集差0.8个百分点被否决,6.2万元的申报费用全亏了。”惠州仲恺高新区一家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企业的负责人说,因此他们正纠结今年是否继续申报。
如今,在惠州仲恺高新区,企业申报高企“怕损失”的烦恼已被解决。8月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惠州仲恺高新区获悉,园区近日已完成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费用保险项目”政府采购招标,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中标,总保障额度达2250万元,覆盖全区400余家申报企业。也就是说,今后企业申报高企认定,若最终未通过,动辄数万元的申报成本将由政府投保的保险“买单”。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由政府集中采购的高企认定保险项目,通过保险工具为科技企业创新“兜底”,精准消除企业“想申报、怕损失”的后顾之忧。
统一投保实现“申报即保障”
高企认定,是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拓展发展平台和资质的重要途径。但企业开展高企认定,需支付专业服务费、审计费、知识产权专利费等直接成本。
“若申报失败,这些费用就‘打水漂’了。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因资金有限,对申报失败的经济损失承受能力较弱,导致许多企业出现‘想申报、怕损失’的现状,抑制了申报积极性。”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俊指出,以2024年惠州仲恺高新区高企意向申报企业为例,规下企业占比达56%,其中22%因成本顾虑延迟申报。
为有效发挥科技金融对创新主体培育的支撑作用,惠州仲恺高新区与中国人保财险惠州分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创新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费用保险项目”,为企业提供直接保障,实现“兜底”效应。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直接消除企业经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保险降低申报门槛,扩大高企培育基数,再结合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最终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汤俊说。
据介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费用保险项目”的创新性体现在财政资金的高效运用上。政府以250万元财政预算采购保险服务,撬动2250万元风险保障,资金效能放大9倍。同时通过保险精算模型,将企业申报高企的“单点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池化风险”,政府无需预先判断哪家企业能成功,而是通过统一投保实现“申报即保障”。
“若企业认定失败,保险公司将据实赔付,每家企业平均可以获得约5.3万元的保障,实现‘低成本申报’。”中国人保财险惠州分公司仲恺营业部副经理陶安楠表示,项目采用总保额固定,企业均分保额的形式。
从“结果奖励”转向“过程保障”
“传统补贴多为认定成功后发放奖励,而保险模式在申报前即提供风险保障,解决企业现金流压力,更契合中小企业需求。”汤俊指出,企业申报高企最核心的痛点是“怕损失”,这一创新模式以保险为杠杆,将政策资源从“结果奖励”转向“过程保障”,真正激活了科技企业内生动力。
好政策让企业真正受惠,为企业轻装上阵保驾护航。“我们之前一直犹豫是否申报,现在有了政府的投保,现已确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位于潼湖科技小镇的某光电企业成为首批受益者代表,该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往申报高企需支付8万元服务费,若失败则全部损失;如今政府投保后,即便未通过也能获赔约5.3万元,相当于“用2.7万元试错成本换一次资质升级机会”。据介绍,该公司去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若成功认定高企,可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
该政策一出台广受企业欢迎。惠州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最新数据显示,在保险政策的激励下,60余家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企业明确表示将申报高企认定,预计今年全区申报总量将突破400家。
据透露,未来惠州仲恺高新区将继续强化科技金融对高企的赋能作用,全面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企业凭借创新积分,可增强贷款信用、获取贷款担保,并辅以政策下的贷款贴息及融租补贴等优惠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通过打造更多的创新平台,为区内高企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助力高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