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汾河之滨的陶寺遗址静静伫立,这座距今4300—39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被誉为“最初的中国”。2025年,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放,并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成为山西省首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这座规划面积519.38公顷的遗址公园,不仅以宏大的城址规模和丰富的文物遗存震撼世人,更通过前沿的数字技术,让沉睡四千年的文明图景鲜活再现,为游客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科技与历史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博物馆展出230件珍贵文物,其中彩绘龙盘、圭尺、鼍鼓等展品尤为瞩目。借助数字化手段,这些文物被赋予新的生命力。透明屏展柜中,点击互动即可获取龙盘纹饰的3D解析,或聆听鼍鼓的千年回响;空气悬浮屏则全息呈现文尧陶扁壶的工艺细节,让观众仿佛触摸到先民的智慧。在礼乐文明展区,一场《击壤歌》音乐游戏让游客亲自演奏远古乐器,而复原的宫廷乐舞场景,更通过声光电技术营造出“钟磬和鸣”的感官盛宴。这种“技术+文化+游戏”的互动模式,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更让传统文化在体验中深入人心。
博物馆的沉浸式数字影厅是全馆的科技高地。142平方米的全景空间内,3D建模与全息投影交织出陶寺都城的盛景:巍峨的宫城墙、星罗棋布的手工业作坊、熙攘的市井生活……观众可“穿越”至4300年前,目睹这座早期国家的繁荣。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对观象台的数字化复原。陶寺古观象台被证实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设施,可精准测定24节气。馆内通过光影动画模拟“二分二至”的日出观测场景,配合声效模拟的鸟鸣与风声,瞬间将人带入先民“观象授时”的庄严仪式中。这一互动装置不仅揭示了中华天文历法的源头,更让游客直观感受到陶寺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与博物馆相邻的陶寺天文考古馆,则将“问天”主题推向极致。1228平方米的展区内,球幕影院以浩瀚星空为幕布,演绎古人探索宇宙的史诗;室外庭院中,圭表测影装置通过全息投影演示太阳轨迹,再现“地中”概念的诞生历程。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弥补了遗址本体的残缺,更以科学实证的方式,印证了陶寺作为“尧都”的文明高度——这里既有王权社会的礼制建筑,又有领先时代的天文成就,堪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陶寺遗址的数字化实践,在文博界树立了创新标杆。2024年,其基本陈列“光披四表 协和万邦”入选全国文博百大热门展览;2025年,作为山西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保护利用模式更成为行业典范。这种成功源于对遗址价值的深度挖掘:陶寺文化融合了良渚玉器、大汶口彩陶、齐家铜器等多元文明要素,印证了早期中国“海纳百川”的特质。数字化展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特质——通过互动沙盘,观众可轻触屏幕,追溯黄河流域同期遗址的分布,感受“万邦”时代的文化交融。
文化遗产的活化,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发展。陶寺遗址公园的开放在经济与社会效益上成效显著。2024年11月至今,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创收近259万元,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项目建设期间,近百个岗位优先提供给当地居民,助力乡村振兴;而遗址环境的改善与科普教育的普及,更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社区。临汾市借此打造“尧都平阳”文化品牌,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实现了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
从尘封的黄土到数字化的文明剧场,陶寺遗址公园的探索证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科技赋予温度,更需要创新激活生命力。在这里,4300年前的圭尺仍丈量着时间,观象台的柱影依旧指向文明的曙光。而每一位触摸互动屏的游客,都在续写着“早期中国”的当代故事。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综合整理,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