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戴欣
近期,中国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它的名字很拗口(源自非洲语言),意思大概是“痛得直不起腰”。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白冰珂副研究员提醒,“夏季蚊虫活跃,外出旅游或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白冰珂介绍,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本身不算太顽强,不耐酸、不耐热,怕高温、怕常用消毒剂、怕紫外线,但它在蚊子体内能存活很久。其引起的典型症状是关节剧痛、关节炎,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严重影响生活。同时,还有突然发高烧、起疹子、头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恶心、想吐、眼睛发红(结膜炎)等症状。
该科主治医师袁月介绍,“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如果不幸中招,发展成重症的风险更高。”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主要依赖两种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偏好室内环境,常在花瓶、水缸等小型清水容器中繁殖,白天活动频繁;而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适应力极强,室内外均可生存,甚至能在树叶凹槽等微小积水中产卵,尤其喜欢在清晨和黄昏叮咬人类。在我国,白纹伊蚊分布更广,北至辽宁均有发现,是目前主要的传播风险来源。
袁月指出,病毒的传播遵循“人→蚊→人”的链条。
首先,蚊子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7天内)的患者,吸入带毒血液;随后,病毒在蚊子体内经过2-10天的繁殖期,最终进入唾液腺,使蚊子成为“飞行注射器”。当带毒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通过唾液注入人体,完成传播。
“防范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白冰珂介绍,一是做好个人防护,别让蚊子咬到。二是清除孳生地,让蚊子减少繁殖。
“基孔肯雅热虽非高致死率疾病,但其带来的剧烈关节痛和潜在长期影响不容忽视。”袁月提醒,“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可用的疫苗,面对输入性风险与本地传播隐患,最经济有效的武器就是防蚊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