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8月初,地处黄河北岸的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迎来了一场降雨。对当前正值抽穗开花阶段的玉米来说,这场降雨对生长非常关键。望着眼前的青青玉米,展望未来的收成,手握4万亩土地的山东齐力新农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齐力新)总经理李朝纲有了底气。
李朝纲的底气来自风调雨顺,更在于与专家支持的“硬核技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刘开昌研究员团队从土壤、肥料、作物三个方面发力,围绕提升产能这一中心做文章,最终推动齐力新成了齐河“吨半粮”的标杆。
20年深耕,向农民交出高产答卷
所谓“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亩产粮食达到一吨半,其中,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
李朝纲说,他们从万亩农场里划出500亩作为“吨半粮”核心示范田,将多项先进技术“种”到田里。这些技术包括秸秆还田提升地力技术、小麦玉米群体质量调控技术、田间智慧管理平台、滴灌水肥一体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最新科研成果。
在上述示范田里,一个“其貌不扬”的监测仪引起了记者注意。据李朝纲介绍,刘开昌团队研发的监测仪如同“田医生”,可以实时获取到作物生长的多项指标,结合农田传感网、无人机、卫星等多种平台获取的农田光谱和影像数据,便可以对大面积作物长势、需肥量等进行监测诊断,对小麦产量和品质进行提前预测……
向技术要粮食,这是李朝纲的心愿,也是刘开昌团队正在做的。
他们做得不错。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中心主任张立宏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述“吨半粮”核心试验区小麦—玉米周年最高亩产达到1881公斤,再创新高。
刘开昌团队在齐河“种”下的技术,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山东省项目(以下简称“粮丰”山东项目)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该计划持续实施,经过20年深耕,在“锻造技术提升单产”方向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岗位专家李宗新研究员是刘开昌团队成员,他2004年刚刚参加工作,便加入了这支团队,如今20年转眼间过去了。在乡亲们眼中,他从“小李”变成了“老李”,称呼改变的背后是二十多位专家躬耕农田,粮食单产的大幅提升。
单产提升,“科政企”模式推而广之
李宗新向记者透露,2004年,他们介入之前的小麦亩产290公斤,玉米亩产300公斤;如今,在科技加持下,全省小麦亩产增长到了420公斤,玉米亩产达到了450公斤。
实际上,自“十五”以来,刘开昌团队一直在“蹲点”,他们将山东划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将实验室搬到农田里,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三个技术研发中心,寻找难题、逐个击破,这一做就是20年。
变化在悄然间发生。“十五”期间,山东省只有11个点次小麦玉米周年平均单产均超1500公斤/亩,到“十三五”期间,培创小麦、玉米“吨半粮”36处,更是多年际26点次培创出亩产超1700公斤的高产典型。他们建设百千亩示范方96处、实现周年平均单产1305.4公斤/亩,并大面积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平均增产65.52公斤/亩。
在此期间,该团队打造了4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1项省农业主推技术、28项地方标准、21项技术规程,为山东小麦玉米周年单产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依托“粮丰”山东项目,山东省农科院牵头在齐河县建设核心试验示范区,“三田合一”统一开展各单项关键技术和技术模式的验证、集成工作,并通过“一田三区”建设梯度式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打造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示范样板。刘开昌表示:农民希望高产,企业希望节本增效,政府希望减肥减药、绿色低碳。“科政企”协同模式真正能做到在兼顾三方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眼下,刘开昌的这句话早已经落了地。他们与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共建覆盖26个县(市、区)的山东省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吨半粮”试验示范网,移植齐河的样板经验,在更高起点、更大尺度解析山东小麦玉米大面积周年高产与绿色低碳协同的科学问题与生产问题,以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贡献更多的“农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