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丨无人机考证热潮下,复合型飞手短缺困局如何破

2025-08-06 16:26:3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李均 策划 赵英淑 滕继濮 王菲

正值暑期,位于江苏常州的常飞之翼CAAC无人机培训基地内,20岁的江苏理工学院学生黄宇硕紧握操纵杆,完成定点悬停、空中旋转、8字飞行等一系列动作。

同组学员峰羽佳是复旦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我想考个执照,增加未来就业竞争力。”

一旁的遮阳棚下,7位同组学员正在等待实操练习。他们每人交了1万多元学费,加入全国数十万人的无人机考证大军。

截至去年底,全国注册无人机达217.7万架,而持证飞手仅有24.73万人,人才稀缺性凸显。7月22日,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也被人社部纳入国家职业序列,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利好。

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无人机相关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无人机飞手职业迅速升温,掀起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CAAC无人机执照)的考证热潮。

然而,无人机飞手行业迅速膨胀也带来诸多问题:一边是培训机构数量半年内翻了一番;另一边是普通飞手激增,而懂航拍测绘、植保巡检、飞控管理等复合技能的高端人才却凤毛麟角,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人才缺口引发培训机构争相布局

2024年1月出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中大型无人机必须取得相应执照,这为飞手培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无人机在植保、物流、测绘、巡检、救援等场景的广泛应用,持证人员的短缺引发“考证热”。

低空经济的风口、人才和市场的缺口,吸引众多机构争相入局。来自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国无人机注册培训机构为3579家。而在2024年末,这一数字是1343,短短半年内便翻了一番。

大量机构跑步入场,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部分机构资质不全,导致管理方式粗放、收费标准混乱、培训质量下降等情况频现。

江苏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副教授黄海军调研发现,苏南地区飞手培训市场火爆,无锡一年内新增16家,常州半年内新增8家。然而,新增培训机构中,逾半数系跨行转型,甚至有汽车驾校、房地产公司、K12教培机构挂起了无人机培训的招牌。

课程设置方面,有些机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机构压缩实操课时,忽视极端天气、丘陵地形等复杂场景的训练。此外,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机构的认证要求差异大,考核仅侧重基础操作,未覆盖任务规划、数据分析等综合技能,导致学员缺乏实际作业能力,“有证不敢飞”。

乱象背后是无人机执照培训“挣快钱”的现实诱惑。视距内执照培训13天到15天收费6000到8000元,超视距执照培训20天到25天收费9000到11000元,教员证培训更是高达1.5万元起。

一些机构为了招揽生意,则打起了价格战。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当前培训市场最热门的中型超视距执照培训费,湖北武汉某机构打出了4900元的价格。同样的执照培训,在河南郑州则为6800元。

为压缩成本,有些机构安排持四类超视距执照的机长代替教员开展教学,有的要求一位教员带20多名学员。培训被简化成了“应试教育”。“就像驾校只教倒车入库,却不告诉你怎么上路。”在江西南昌刚考取视距内执照的小陈向记者吐槽,他参加的培训课程中,80%的时间在练8字飞行,航拍构图、光线运用等只字未提。

总部位于上海的飞手之家航空俱乐部负责人孙涛透露:“无人机执照培训行业准入门槛较低。采购几台设备,找几名有教员证的人挂靠,再申请一下固定空域就可以开始招生。这样的速成班如何让人放心?”

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还导致飞行事故频发,“炸机”“坠机”等事故时有发生。常州市无人机科技协会工作人员严勇说:“一些机构将培训视为‘快钱生意’,忽视长期口碑。这种情况下,应警惕行业陷入‘野蛮生长’。”

“在无人机执照培训机构资质审查、发证及学员考证这‘一进一出’环节,民航部门及其授权的协会组织把关非常严格。”黄海军表示,“但是培训机构散落在全国各地,日常的动态管理还需依托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才能保障学员合法权益。”

考证“速成”催生就业难题

近日,记者见到来自江苏盐城的自媒体从业者刘刚时,他正忙着航拍当地网红沙滩月亮湾。他告诉记者,自媒体航拍并非自己的初心,此前他希望成为一名“能挣大钱的物流飞手”。

今年年初,在培训机构“忽悠”下,刘刚花8000多元考取CAAC无人机执照。证书还没焐热,他却发现一条500米的“红线”横亘在面前。

原来刘刚拿到的只是一张小型视距内执照,按规定他只能在500米视距内航拍,一旦超视距就属于违规行为。我国现行无人机执照体系分为三级:视距内驾驶员(俗称“驾驶员证”)、超视距驾驶员(俗称“机长证”)和教员证。

“机构起初告诉我,视距内执照更好考、挣钱多。没想到,它的应用场景少得可怜。”刘刚无奈地说。

这条500米的红线,也成为众多视距内飞手的职业天花板。山东青岛的周小建同样在机构劝导下考取了视距内执照。

“用人单位都说这证含金量太低。”周小建感叹道,“感觉‘毕业即失业’了。”

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2018年8月下发咨询通告明确,民用无人机视距内运行,必须保持在人—机直接目视的范围内,半径不大于500米,人、机相对高度不大于120米。“500米是人眼通常能看清的距离极限,这一规定旨在确保飞行安全。”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无人机专业主任齐福利解释道。

表面上,500米的安全红线是飞手职业发展的“分水岭”;实际上,这折射出行业需求从单纯“会飞”向“能胜任复杂任务”更高层次的转变。

视距内驾驶员只能从事简单的航拍、短距巡检等工作;而超视距飞手则可以远程操控,胜任高压线巡检、山区物流、林火监测等高阶任务。此外,只有当超视距驾驶员累计飞行时长达100小时后,才有资格申请更具含金量的教员证。

“单纯掌握视距内无人机操作的持证者,面临实际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超视距学习难度虽然大一些,但竞争力也要强得多。”上海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副会长、培训部主任蒋雄辉指出当前行业发展的痛点:许多持证人员缺乏行业应用经验,难以胜任实际工作要求。这是因为无人机行业已经从基础操作阶段快速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市场急需既懂飞行、又精通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蒋雄辉进一步解释道,基础操作技能是进入行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但市场最终需要的是能够深入行业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飞手。

在他看来,电力行业需要能将电力专业知识和无人机巡检技术结合的飞手;在规模化作业领域,需要能高效管理、调度并同时操控多机集群的工程师级飞手;在低空安全与管理领域,需要既懂飞行又精通法律法规,能在空域管理、低空交通立法、航权谈判等复杂问题上提供专业支撑的专家型人才。

因此,蒋雄辉建议推动基础飞手向具备行业深度和技术附加值的复合型人才转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他说。

技术+模式创新扼制行业“野蛮生长”

“飞手培训是新兴领域,容易出现‘野蛮生长’的问题。”孙涛说。

在他看来,培训市场良莠不齐,相关部门应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办学行为,而行业协会可推动建立分级分类认证体系,并注重实操教学。

“明确初级、中级、高级飞手的能力要求,初级飞手侧重基础操作与简单任务执行,中级飞手需掌握复杂场景应对能力,高级飞手则具备行业深度与综合管理能力。”孙涛建议,针对植保、巡检、航拍等应用场景,设计专项课程,确保培训内容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2025年2月,无人机工程师、无人机组装测试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分别为39.9%和64.5%。而求职人数同比飙升了287.3%和271.9%,这一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安徽天机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朱钧向记者表示,可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联合实训基地,确保学员在真实行业场景中积累足够实操经验,使实操能力与行业需求精准匹配。“如此,才能走得更远。”朱钧说。

在数字化助力培训升级方面,有专家表示,可以引入AI模拟器或仿真系统,还原真实飞行场景,降低实操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升培训效率与质量。

心意植保(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培训部负责人杨欣君认为,还可根据学员的能力和兴趣,帮助其开展系统而精准的职业规划:“许多视距内持证飞手就业难,可通过参与行业技能培训改变这一情况。比如依托大疆农业无人机生态体系,只要取得大疆农业的认证,飞手就可以入行。”

在拥有1845万亩竹林的福建省,福建智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拿证+实训”模式,广泛吸纳拥有CAAC无人机执照的飞手参加毛竹吊运实训。这既解决了山区毛竹外运的难题,又缓解了飞手的就业压力。

“村民雇佣飞手帮助吊运毛竹,成本远低于传统运输方式,目前这一模式已在福建多地推广应用。”该公司工作人员孔邝生表示。

在上海、江苏、内蒙古、新疆等地,无人机替代“蜘蛛人”清洗玻璃幕墙、光伏面板等设施,正成为更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大飞聚合(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等无人机企业,通过联盟合作模式,组建了飞手“蓄水池”。该企业营销人员董佳艳告诉记者:“近期内蒙古沙漠地区在清洗光伏面板,当地联盟单位飞手不够用,我们立即调配了一批去支援。”

除了模式创新,“能力为本”的就业观,是飞手走得更远的底气。

最近,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夏炎运用3D建模知识,为浙江绍兴一家企业进行测绘航拍,被企业点赞。“我们班目前已有过半数的同学落实毕业去向。”夏炎自豪地说。

“证书只是起飞甲板,能力才是续航燃料。”中国航空学会二级调研员聂荣把视线放得更远:“可以像足球青训一样培养飞手。”他表示,不妨组织青少年无人机联赛,以赛促学提升专业素养,让“考证热”转化为真动能。

【记者手记】

一张执照,撬动低空经济新蓝海

李均

从城市物流到农田植保,从沙漠地区光伏板清洗到海上无人平台智能巡检,一张CAAC无人机执照背后,是低空经济催生的新蓝海。

在深圳,一架无人机穿越城市上空,在30分钟内完成两家医院间的紧急物资调配。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已不再新鲜: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产值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9%;2029年,我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物流、植保、测绘、吊运、巡检等领域将成为核心驱动力,是重构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变量。

我们为什么需要无人机?

重点就在“无人”,它凸显出机器在高危、低效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

无人机需求爆发的核心逻辑是效率革命。当各地建筑外墙清洁团队突破“蜘蛛人”作业禁区,它们撬动的不仅是百亿级市场,更是对传统劳动模式的颠覆。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还催生了新兴职业群体——飞手。如今,“技能+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在农业领域,飞手需应对复杂地形与药剂适配问题;在电力巡检领域,飞手需在电网密布的山脊划定安全走廊;在城市物流领域,飞手需设计三维空中干道;在应急救援领域,飞手需与飞行平台密切配合……这些专业化需求时刻提醒飞手们,不能单纯考个证就完事。

时代呼唤拓荒者:不仅会操控飞行器,还能够整合巡检数据、优化作业方案,成为低空经济的“数字骑士”,在每个需要高效率的场景中扎根、生长。

当AI技术为无人机产业插上智能的翅膀,当超视距飞手巡弋海天碧野,当无人机从辅助工具进化为生产力中枢,一场关于低空经济的产业革命,正悄然酝酿。

(视觉中国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