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好技术,每亩地多收粮160斤

2025-08-06 10:33: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在经历过最繁忙的节气之后,山东省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瑞农业)负责人孙德东将最后一吨小麦存入粮仓。8月4日,他向记者盘点:“今年粮食获得丰收,每亩地多收了160斤。”这一结果让孙德东喜出望外。

丰瑞农业地处山东省潍坊市北部。由于靠海较近,地下咸水多,田地“近乎撂荒”,被称为潍坊的“北大荒”。当地村民刘朋来还记得:“当年地里盐碱度高,周边没有可用的淡水,撒下种子就盼着下雨。”

从“近乎撂荒”到“粮食满田”,孙德东要感谢一支团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刘兆辉研究员团队。

驯服“顽固盐碱地”

在遭遇技术难题却束手无策的时候,孙德东与刘兆辉团队接上了头。当时是2015年。

刘兆辉团队成员、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李彦研究员告诉记者,治理盐碱地,传统方法是借助“水改盐”,通过深耕深松、客土压碱、灌水洗盐等步骤,把原来含盐量较高土壤的含盐量控制在1‰以内,改造后的盐碱地初步具备耕种条件。

不过,孙德东脚下的这片盐碱地有些“顽固”。在尝试了一系列传统改良方式和种植手段之后,他发现土壤质量仍旧不高。

刘兆辉团队与丰瑞农业对接的时候,正值该团队攻关“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的关键时刻,对上述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兆辉来说,研发国家级项目与攻克基层企业发展难题在应用上达成了一致。

“针对丰瑞农业的痛点,我们当初做了两件事。”李彦表示,他们首先瞄准了土壤,“我们加入了自研肥料,其含有的化学养分提高土壤养分,相应降低了盐碱地土壤上盐分的胁迫程度,对作物危害就变小了。”其次,该团队基于土壤里的作物,在自研肥料中加入促生抗盐物质,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相应地降低了盐分对作物的危害。

“最后,作物产生的秸秆又回到了田里,成了循环肥料。”李彦表示,“我们的思路是以化学肥料为出发点形成一个盐碱地改良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采用刘兆辉研究员团队的‘以肥降盐—促生抗盐—循环沃土’整套技术模式后,之前很难‘对付’的中重度盐碱地,土壤变肥、渗透性变好,粮食产量增加了10%至20%。”孙德东说。

管用一生的“神奇肥料”

刘兆辉团队驯服盐碱地所用的肥料,很不一般。

走进山东省东营市穗东家庭农场里,成片的玉米已近人高,其叶片青绿,茎秆健壮。隋延峰是这片农场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从中度盐碱地到青青玉米地,“神奇肥料”立了大功。

“你看这玉米长势,从播种至今,我就用了一次肥料。”隋延峰说。

让隋延峰受益的肥料,来源于刘兆辉团队的一次性施肥技术。“传统施肥,习惯多施肥,本就盐分高的土地上更是‘雪上加霜’。”刘兆辉说,“我们在小麦、玉米播种时种子与肥料同播,抗盐的缓控释肥料一次性施入,后续不追肥,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

“一次施肥,管用‘一生’。”这句话是对上述肥料的精准概括。不过,该肥料的看点还在于,土地用肥量少了,人工费省了,粮食产量不降反而增加了。对此,刘兆辉解释:一次性施肥技术体系在减氮20%条件下,氮效率提高了7.3%至26.4%,减排超30%。

实际上,刘兆辉的上述新技术不仅在潍坊、东营两个地级市落了地,还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得到了推广。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方春多次到丰瑞农业进行测产评价,他发现,使用刘兆辉团队技术的麦田与对照常规施肥处理的麦田相比,小麦平均亩增产了14.9%—22.4%。

待到收获时节,潍坊农民刘朋来看到原先近乎撂荒的“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丰收田”,直竖大拇指,“以前冬春白茫茫、光秃秃的土地,现在依靠科技,不仅长出了小麦玉米,而且还长得好、收成好。”

孙德东说:“我流转的土地,实行小麦—玉米轮作,做到一年两季,周年产量从原先的200多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000多公斤,‘不毛之地’变成了‘沃野良田’,‘神奇肥料’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